自然的,基因里自带着的一种爱。就是母爱。母爱不需要人类社会的教化,她自然就可以去爱。而被爱的对象,会享受一种无条件的爱。不是因为你是聪明,帅,美,活泼,外向我才爱你。不管你是怎样的,只要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是爱你的。我就会把我的爱倾注在你的身上,照顾你的身体,给予你我的情感。帮助你慢慢地成长。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受到一种感觉。无论我再怎么不好,我都能感觉到有人爱的,我是值得被爱的。我都是有价值的。我有价值感,不出于我是个多么厉害的人。而是出于我从母亲这里拿到的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她爱我相信我,信任我,从而内化到我的内心,我也爱自己,相信自己从而我内心充满安全感。我很少否定自己的,我只是知道自己有一些不足,但这就是我,我接纳我的一切。我欣赏我的优点。因此,我觉得自己很好。真正的母爱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当然,在被社会化的过程中,母爱被扭曲了,母亲很多心理本身也不健康了。那么丧失了部分母爱的纯真和自然,导致孩子缺乏这种无条件的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但,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我们谈论的就是这种真正的母爱和父爱。母爱的优点谈完了。但是她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既然我完全接纳我自己,不需要付出努力,做什么,就可以得到爱。那我就不需要改变和超越,不需要进步,我就享受生活就可以了。我内心是快乐的,我很少感觉到自己需要去改变自己什么。光有母爱,只能让一个人有安全感,有自信,但是无法让他持续的获得成长。要怎么才能让孩子,自觉自发的去成长,不然,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人,可能会很难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生存。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需要补充的力量。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父爱,有条件的父爱。父爱是,你必须要达到我的条件和要求,我才爱你。你必须通过努力才能配得上我的爱。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就赢得我的爱的。你要是好学生,以后有好工作,成为一个好的人,我才是爱你的。这种爱,会给孩子塑造自卑感。看似自卑感是个不好的东西,但是它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地方。那就是因为有自卑感,才会无形促进孩子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让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成为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母爱是本能,父爱则需要鞭策。对小孩子而言,母亲就是他的全世界,父亲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因为孩子是在母亲肚子里怀胎成长的,如果不喂奶粉那就是吃母乳长大的。而这些父亲无法给予,尽管这本身不是问题,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母爱在孩子早期极其重要,因为这些东西具备不可替代性,孩子通过与母亲不断亲密接触来获得早期的安全感,父亲这方面相对困难一些。总体来说母亲更像是一个港湾,无论你做什么,在哪里,她都在这里等你,多数时候孩子回家吃的饭都是妈妈做的,衣服也是妈妈洗的,家务也是妈妈做的,有家才有安全感,才能稳定自己的人格。父亲更像是一艘船,他是带你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父亲难以像母亲那样把爱表现出来,可能父亲会给你一个坚毅的背影,但绝不会轻易说“我爱你”,父亲主要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残酷的世界,学会和孩子一起战斗,尽力去解决眼前的困难,让孩子不怕在外面拼搏奋斗。有个好父母是很难的事,因为在出生之前没有人能确定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相信只要是正常的父母,他们都会给你合适的爱,让你顺利的成长。
父亲母亲对孩子教育的相同点,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成为有正确三观、健康的自我人格、独立精神的人。教育孩子的过程,同样是改进自己的过程,个人感觉有了小孩相当于给自己第二次新生一般,是一个双方共同进步的过程。教育一个孩子成人,同样是重新让自己活一遍的机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进而改正,同样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父亲母亲的角色,很大一部分会影响孩子自身性别定位和性取向的建立。孩子从父亲母亲身上分别学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在家庭中的定位影响孩子对自身的认知。这个是父母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在性格养成上:虎妈猫爸,家里男孩容易像父亲,性格比较软;家里的女孩容易像母亲,性格比较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