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其他的心得,有关人事管理的,可能不一定在这里很有受众。
工作多年后,我变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主管,换了几家公司,但总是有几个下属,我和下属的关系时好时坏,经历了几个挫折之后,我逐渐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第一个阶段,我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大多数鸡汤文章,我会勇于保护的我下属,我也期待下属的忠诚,我总是期望我如果毫无保留,别人也应该对我毫无保留。但是在这个阶段其实别人并不看好我的管理能力,我也常常努力保留自己的下属。
事实上我既没有在公司获得一个“知人善任”的名声,也没有赢得老板的尊重,也没有在下属当中得到任何的感激。我想,这个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好胜心,和莫名其妙的自信造成的。
第二个阶段,我开始怀疑我的无保留的态度,我是个有些自恋的人,我原本默认“鉴于我是这么好又这么聪明的人,如果我毫无保留,别人于公于私没有理由对我保留,”,我现在发现,这种认识从来都是幻觉。当我对别人,特别是下属毫无保留的时候,得到是对方的保留,轻视,甚至背叛(这个“认为别人背叛我”的思路很有点儿意思,这其实也是一种虚妄,但好歹是对第一阶段的一种否定和进步)。
第三个阶段持续了很久,在这个期间,一旦涉及我和下属的关系,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自己否定和纠结,而这纠结其实也来源于自恋:“我是怎么善良又优秀的人,为什么别人敢于或愿意‘背叛’我”。
而在这个阶段,我终于开始遏制自恋对我的影响,《心流》有些帮助的。我逐渐认识到,我脑海中的世界其实很虚妄,我必须不断地求证一些细节,才能走出我自己的世界。
这个过程破除的几个妄念:
1)我应该对下属无所保留---- 错!------如果对工作有利,就无所保留,否则没有必要共享所有细节
2)我对下属好些,他们不会“背叛”-------- 大错!------ 只要我不是公司的老板,就不存在下属的背叛,我和下属的关系根本上说就是专业关系,我只是代理公司的权力来管理下属,一切按照公司的原则和利益,我要做的是专业判断,不是个人判断。我个人再喜欢下属的行为,如果不符合公司利益,我都要制止,我个人再讨厌一个下属,他有业绩,我也要表扬。说到底,维护好专业关系是最重要的,再好的私人关系在专业关系面前都是扯淡!
3)下属都不容易,我要尽可能保留下属,不让他们流失-------- 大错!------能留人就留人,不能留绝不勉强,不合适的人要及早淘汰,让一个不合适的人离开,于公于私,于我于他都是大好事。
目前我还在第三个阶段,期望可以能继续成长!
如果说是一本的话,那就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本书基本上没法脱水概括,因为本身内容实在是太干了。但是可以借用李笑来的一个比喻,一个锤子可以用来锤任何东西,但不能锤自身,然而大脑则不一样,大脑这个东西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也就是“元认知”。李笑来之后的所有东西基本上都是对“元认知”这件事情进行细化。《把时间当朋友》是开端。
如果说3本的话,会再加上《少有人走的路》和《穷查理宝典》。
《少有人走的路》中英两版都读了无数次。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成熟”,而不是别人口中解释的“圆滑”云云。成熟的本质是负责。读完以后就基本上不会生气、遗憾和感到不公平。
《穷查理宝典》则是让我明白究竟博学的意义是什么。查理·芒格告诉你,思维方法的叠加不是1+1,而是指数级的,从1到2、4、8、16……
基本上这三本书,让我彻底告别了“苦恼”。之后读的几百本书,都没法取代这三本的地位。
PS:当然最后应该推荐一下《暗时间》^-^,是少数几本接近以上三本书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