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激在于无知。人的内心有一杆天平,经历一件事情就好比为其增加了一颗砝码,读了一本书,思考了一些问题都如此,大大小小的事件带来了大大小小的砝码。当你再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用这杆天平去称量这件事的分量,你的砝码数量越多,重量越多样,能称量出的分量也就越精准,反之则容易称大了,称小了,走向极端与绝对化。无知而又爱幻想的人一定容易情绪波动,因为遇到稍大一点儿事便不得不用其心中最大的砝码“幻想”来称量,所以就走了极端。这也就是“少见多怪”的原因吧。这个临时想起的比喻或许不是很恰当,但应该也足以说明问题。另外补充:1.导致偏激的不仅仅是傲慢,还有一个因素:思维上的懒惰。仔细展开上面比喻:当我们遇到新事物时,我们做出的判断都是基于将其与旧经验进行比较,并将其归类。而仔细观察事物更多的特征从而更精确辨别一样事物是需要精力的,从而大多数人在遇到一般问题时都会倾向于更省力的方式,即更粗糙的分类,这就是“偏见”的普遍来源。2.我所说的“无知”,不是指综合性的无知,而是指“相关认知范围”内的无知。举个反差最大的反例,廖凯原是名牌大学工科毕业,照样在法学上民科,杨振宁在物理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照样在易经研究上民科。决定判断精度的另一个因素,则是人对自己认知局限的谦卑。
为什么要改掉极端偏激的性格?如果仅仅是因为常常被人批评“不要这么极端”、“心胸狭隘、小肚鸡肠”、“你这人情绪怎么变化这么大”、“那个谁谁谁好善变啊”等类似的原因,那么答主还是慎重考虑吧。毕竟,你的情绪是你自己的,你的人生也是你自己的,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最好往往只有自己才知道、才关心,那些发表上述言论的人或许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心情甚至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不要轻易仅仅因为外界的评价改变自己,毕竟发表评论容易,要真正做出本质上的改变是伤筋动骨的。如果昨天批评你性格偏激想法极端的人在你做出改变之后又批评你没主见没心肝老好人,答主准备怎么办?说句难听的,不知道题主觉得自己同孔子相比如何呢?连孔子都做不到让所有人心悦诚服认可自己(或者说取悦),题主又何必白费力气呢?答主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理解、接纳、热爱自己,毕竟,唯一能和你相伴终生、不离不弃的,只有自己啊。
本人就是极端两个字的释义,思想非常极端,甚至有点幼稚,比如领导让我加班,我会想如果我自己把手划伤,是不是就不用加班了!交了个男朋友,非要各种作来证明对方爱我,最后终于无数次分手,最终三十二岁依旧是单身,觉得人间没有任何人和事值得努力,值得留念,甚至不愿意爱任何人,以免受到伤害,说到底,极端不过是懦弱和胆小的另一种释放方式,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假装自己是一盆带刺仙人掌,对所有人和事都竖着倒刺,其实内心无比向往温柔,却又害怕别人给的温柔不能长久,因为害怕被人背叛,宁可做先背叛的那一个,因为害怕被男友甩掉,所以经常提出分手,最后终于被分手,你说如何改掉?我觉得很难,毕竟……这也许是我自己并没有什么底气获得我想要的一切,才会诚惶诚恐,才会以极端的方式,不屑一顾的方式去报复,而随之而来的是:我终于活成了一个独行侠,并骗自己人间皆过客,何来真心人。
我觉得我偏激确实是见得比较少,所以以为一点点事都不得了了,其实只要自己经历多一点,承受能力增强了以后,也就对一些小的事情见怪不怪了。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觉得自己好重要啊。就那么确信自己所想的就是一定是对的,有点自欺欺人了。另外还有,以为自己的偏激举动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所以想博得关注。这可能平时也有些自卑吧,也许环境有关。其实有时候说自己想狗带不一定真的就去狗带了。自尊心很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完美主义。觉得只有好人和坏人,黑色和白色。或许知道了世界上是有很多渐变的,但是在被激怒的那一刻忘记了。冲动不理性。
古人早就说了这样的现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根据题主的描述,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高兴的时候异常高兴,当受宠的时候,内心自然是喜悦的,比如等了好久女神终于回复了,同样,当受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不安,生气,甚至惊恐,失落的时候异常失望,比如女神最终还是没有回复消息,情绪变化之大就像抛物线一样,可瞬间上升,又可急速下降,最终趋于平静,得到这些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好像受到惊吓。
平衡一向比极端更难。因为平衡是一种进取且保存的全面,而极端很简单。思维的温和客观难守,不仅在于“中庸归于平庸”的不行动主义在其中,还因为平衡要比极端花费更多时间和努力。时间和努力?骑自行车需要你的平衡。你不能不动,躺下。所谓偏激极端就在于此。逻辑上讲,极端很脆弱。随便一个反例,人就倾倒向另一个极端了,所以你觉得自己没有变,他人觉得你善变。很奇妙,平衡反而灵活,极端反而是僵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