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前半生》从开播至大结局,各种话题度居高不下,争议不断。
罗子君原本过着养尊处优的富太太生活,刚过完35岁生日,结婚8年的丈夫陈俊生就跟她摊牌承认自己出轨。
罗子君的反应是,哭着求他别离婚,她愿意给他时间等他。
最后他们还是以离婚收场,一切归零的罗子君在闺蜜唐晶及其男友贺涵的帮助下打破困境,进入职场,磕磕碰碰成长,迎来开挂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罗子君竟然爱上了闺蜜的男友。
不过最终的结局是,罗子君并没有走出那一步,而是选择维持现状。
在这里,我们无意进行道德审判,我们换一个姿势聊聊罗子君做出种种决定时,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
表面上看,罗子君做出不离婚的决定,理由无非是:为了维持原来的生活不被打破;不跟贺涵在一起,是因为与唐晶十年的友情。
如果再深入这背后的逻辑和心理呢?
有时候,我们为了逃避做决定而选择维持现状,但其实维持现状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决定?
而且,我们总能为自己做的决定找一个很像那么一回事的理由,即便是错误的决定。这个理由甚至“好”到让我们放弃更好的选择,去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
而你选择的总和,就是你的人生。
正是过去做过的每一个选择,组成了你现在的命运,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
02
我想起高中同学小美。
小美和她男友从初中就在一起,高中到大学都是异地。期间俩人经历过多次互相劈腿,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分手又和好。
上一次他们又闹分手时,小美说,太累了,这次是真的决定分手了。
但是没过多久,又看到小美在朋友圈秀恩爱了。
为什么他们会陷入这种反复纠缠的困境?
卡尔·诺顿在著作《隐性逻辑》中,用信息学中的名词“扭曲的现状”来解释这种“为什么对象劈腿,却不选择分手”的现象。
而且,除了在感情生活中,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人们也总是容易陷入同样的困境:倾向于“一条道走到黑”,认为“手上的麻雀好过屋顶上的鸽子”。
书中也举了个例子:
艺术家迪特与一位女性保持着一种“断断续续的关系”,因为女方劈腿——尽管她与丈夫已经分开了,却没有离婚。在这段关系中,迪特和女友总是不断地分手,生活也搞得一团糟。
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年,迪特对于自己做出这种决定的解释如下:
迪特倾向于保持现状;
迪特在事后为他的决定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迪特将自己的决定归类为感情的代价,尽管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
《隐性逻辑》指出:面对改变,大脑通常是保守的,不愿意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花费时间和精力。而努力保持现状,觉得至少情况不会变得更糟。
这种保守的选择,通常会阻碍我们去探测其他可以明显改变现状的可能。并且倾向于在事后找一大堆理由,笃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也揭示了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先做决定,然后为这个结论虚构一个理由。
也就是说,我们容易掉进这个思维陷阱:错误地表达客观事物,并且主观认为是正确的。
03
前面说过,大脑总是先做决定,再找理由。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决定找到合适的理由,生活看起来如此美好。
就说找对象的例子吧。
《大话西游》有个经典的对话: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
罗子君爱上贺涵的理由或许是,在重返职场的道路上,贺涵作为她的人生导师,一路教她,而且懂她,也成全她。
她的前夫陈俊生,称自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凌玲,理由是:在深夜加班后可以和凌玲安安静静地在车厢待着,哪怕哪里也不去。那样的氛围让他找到了逃避家庭、工作最好的避风港。
当别人问你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对象时,你总能给出一个靠谱的理由:颜值高、安全感、靠感觉等。
或许我们认为,喜欢一个人最好的理由就是,对方“触动”了你,在你身上施了魔法。
但《隐性逻辑》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一个特定原因让你感觉到了身体的刺激。
这个触发原因可能是从悬崖边上往下看时快要坠落的感觉,可能是看到落日余晖的感觉,可能是上台演讲的感觉,也可能是看到心仪对象的感觉。
这些事情导致的身体反应是相似的,而你可能一并归结为爱情的感觉。
我们来看看经典的吊桥实验:
让同一名年轻女生先后站在摇晃的吊桥和稳固的木桥中央,以做心理调查问卷为由叫住桥上单独过往的男生。等做完问卷调查之后,女生会留下自己的电话。
结果,过吊桥的男生给她打电话的比例远远大于过木桥的男生。
研究表明,人们将因过河产生的紧张反应归结为爱情。
事实上,我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旅行线路、工作时,其实通常都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在事后列出一大堆理由,但它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事前的思考,而是事后用于为自己的草率决定开脱的。
我们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或多或少由经历的感情构成。大脑的工作机制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额叶为身体状态提供信息,然后为其寻找原因,而感情加工区域和额叶是相连接的。
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理智,没有感觉就没有思考。
04
我们的大脑习惯将原因和反应很快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因果关系”模板。
对自己的感觉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唤醒的错误归因。
另一方面,大脑的目标不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是尽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中生活。
因此,想要正确和有效率地进行思考,就要跳出“归因理论”。具体有两个方法:
①追问行为的时间顺序
认识自己,思考你对“原因”的认识是否仅仅建立在近期发生的行为上。
②寻找更多可能的起因
询问其他人的感觉和他们的归因模板,从而改变关联,将自己从“归因理论”的过快反应中解放出来。
无论你为自己或别人都找了什么理由,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常常和相关情况完全无关,只是来源于一个之前的类似经历。
最后,无论有什么样的遗憾,我们都要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
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才能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前段时间大火的《我的前半生》可谓成为大家追剧和讨论的热点,里面有很多让大家能吐槽的点,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一个全职太太的罗子君竟然比不过加班时递药关心一下的凌玲,牺牲了自己多年的青春为家庭付出,带孩子关注老人照顾陈俊生,最后得来的却是对簿公堂,为了孩子的抚养权而争斗。这个经历可谓悲哀,可仔细想想却会发现身边同样不乏这样类型的离婚,所以这不是电视剧中才有的剧情,生活中也存在。
在这个事情中给自己的触动很大,以前对婚姻的感觉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有爱情结晶,互相为家庭更好的发展而努力,这个即为很美满的家庭,可就是这样美满的家庭在面对小三插足的时候竟然这么容易破碎,自己仔细思考了一下,感觉婚姻中应该多注重下列几点:
关注,罗子君此前对陈俊生的关注比较少,她关注的重心大部分都在孩子和自己身上,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同时关注自己的吃穿用,对生活的品质有要求;比较少关注陈俊生的工作、精神状态等,对她来说可能陈俊生的重要性在与能够给与不断的经济支撑,这样少的关注就让因为加班陪伴,是不是递一药的凌玲上位,可能在没有孩子之前罗子君的关注重心在陈俊生身上,可是有了孩子之后不应该将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很多家庭出现问题可能即在此。
独立,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独立的人具有不一样的魅力,这个剧中很好的体现,刚开始作为家庭主妇的罗子君并不受大家喜欢,后面因为家庭变故,其开始逐渐独立起来,独立起来之后无论在处事、对人态度上都有不一样的改变,同时更让人欣赏,后面陈俊生也感觉到罗子君独立之后的美,不过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
马伊琍在《我的前半生》中扮演一个富太太,结果没想到忠厚老实的老公竟然出轨了。没办法,离婚后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只能去专柜做销售员。不过看到第17集的时候,马伊琍遇见了大学同学米雪儿,场景相当尴尬,但是表现出的销售技巧简直逆天了。
先看下有多尴尬——看到老同学沦落到这个地步,竟然还要拍照发朋友圈,说就当是给她免费做广告:
遇到这样的同学,不让她掏掏腰包感觉太对不起自己了。接下来看看马伊琍的逆天销售技巧——不仅有节奏,还能合理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
1、抓住需求,营造销售场景,让顾客先体验。
先看马伊琍的卖鞋销售开场——
“新到的版”“每一码只有一双”“限量款”。特别突出产品的稀缺,迎合来这个专柜的顾客的小虚荣心,并且还要把顾客抬高到“尊贵的客人”这个位置上,啊,米雪儿已经在这个位置上下不来了。
为了加固这个位置,马伊琍又使出一招:你很尊贵,也不会在乎多出来的这几千块钱。
2、给出多样选择,推出符合购买力的商品。
试过一双了,马伊琍又顺便让试一双更贵的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