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兼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其实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心态,也不需要去用什么行动来证明这种心态,用一点比较玄乎的说法来说,这是一种境界。
如果你悟了,就是悟了,你没悟,别人跟你说,再多也没有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种心态是没人可以教你学会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看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这样的,不管遭遇到多么恶劣的事情,都能用很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处惊不乱,遇事不慌,总是可以用最冷静的思维想出最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总是显得很平静。
有一些事情,虽然他知道怎么样去做,可以做的更好,可以对自己更有利,但是他内心有一根线,告诉他自己不可以这样做,所以他就不去这样做。
其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能有一点自我,有些事情虽万人具阻矣,吾亦往之。凡事追求自我的宁静,追求内心的念头通达,有一些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按自己的标准来做。虽然大部分时候做的选择都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偶尔的,也会小小的自我一把。但是总体来说这种心态还是比较好的。
冷静,思考,理智,原则,宁静,自我这大概是我对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种心态的评价。
个人觉得想要成为这种心态,凡事应该处惊不乱,戒骄戒躁,冷静思考,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原则,但是适当的可以稍微圆滑一点,做什么事情可以做,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这也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本质,就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可乎其名,不可言其表,悟到了,就是悟了,悟不到就是不悟。
如果什么事情都按这种想法种心态去做,时间久了,说不定某一天就悟到了什么叫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认为要想有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就需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参悟,遇到事情不匆忙,好好想想各方面因素这些。主要还是要有书籍的支撑,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先贤或者名家所说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我们应该学会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有时候先贤们的思考远比我们要缜密得多,多看看他们的名句和处世之道,你会得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那个时候你就自然而然会用用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了。
读书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用处,有时候看似看书是在打发时间,其实看书是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境以及耐心,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修养,会引导一个人正确地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而世界的复杂,在每个人不同的处理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结果,面对这样复杂的世界,要有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也是非常难得的,而书中的先贤已经向每个人道明了其中的奥妙,就看你能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华部分。
多读书并不是让你一味地读书,更重要的是读书后的思考和参悟部分,这是比较耗脑细胞的一个大工程,如果读到一本好书或者读到一句好句子,自己不去思考和领悟,那么自然得不到里面的精髓,而这些精髓才是塑造一个淡泊宁静心境的主要部分。所以读书可以充实人的生活,而思考则可以丰富人的大脑。
人生在世,多读书,多思考,才能看淡名利,才能拥有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
说什么淡泊名利现在都是假的,希望拥有淡泊名利的人只是拥有名利的人,现在社会不同与汝,吾,知乎的社会,淡泊名利既不会使你名垂千古也不会让你被后人传颂,更何况我们只是在社会中默默打拼寻找生存方式的一份子,谈何拥有淡泊名利之心,如果硬要强求,不妨试试让一个贫穷的人突然暴富有名有利,或许他(她)马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疯狂“消费”,确实应该啊!“苦的人”太多了他(她)们值得一时的无拘无束“消费”但所有都会有个停止的时候,无论早晚,其实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或者想法,但人都有欲望,这就要看人的自控能力了,或者后天一直的教养,不然很难或者说是很不易。要淡泊名利之前不妨让其试试生活与高层先造次,当一个人厌恶心开始凸显就会拥有对一事物的抵制心。这就让一个人可以厌恶正常人都觉得很美好的事物。
所有拥有淡泊宁静心境的人都是经历了许多事情的人,他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已经没有那么的向往,已经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了,只有我们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拥有这种心境,不要刻意的去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