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年从未离开过家(大学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就走读了),很多事情听过、看过,但没有经历过。如今在南洋自己漂泊了整一年,明白了太多太多……有人说一部文学、影视作品,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那是因为他的阅历增长了。你以为自己读了心理学论文,做了心理学研究,就能理解别人了?不,我们可能了解了一些人,但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理解他们——直到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天。说什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观点采择、心理理论,都是有限的!一些心理学家讲心理学研究不是REsearch而是MEsearch,因为我们顶多只能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罢了。 由于也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心理学研究与医学一样,要受到伦理(机构)的制约和监管。我最不喜欢的一条,就是在解散被试之前要向他们解释,告诉他们研究目的和研究中欺瞒的手段(如有)。可是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招的是本校学生,尤其西方爱用心理学导论班上的学生;这些人难道是傻子,还能被蒙蔽两次?魔术师一旦吐露自己的伎俩,就无法再在这些观众面前表演了!实际上,伦理审查委员会一般会设立这样一条标准:研究所造成的身心不适,不得超过普通人日常生活可能遭遇的不适。这条准则的可笑之处在于,人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可能99个人都不觉得研究者这么问有什么不妥,但就是有一个人要打报告。你觉得这位研究者冤枉吗?假如社会伦理不发生重大变化,不论技术怎样发展,有的研究始终不被允许,有的规律心理学家永远无法掌握。大家也许觉得某些心理学研究隔靴搔痒,但有的时候,还真不能怪这些心理学家。 在我看来,如果一件事没有人知道,科学家就有必要知道。可是研究的出资者(政府、企业等),更在乎那些对自身有价值的研究计划(如行贿的心理机制),对纯粹的学术兴趣并不关心。也许是我才疏学浅,但我真的不敢想,身负教职的年轻学者有多少机会追求纯粹的兴趣? 最近经常冒出这样的想法——心理学是假的,文学才是真的。
对国内心理学发展的总体感觉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心理学是一勺盐,不是一盘菜,它只能调味,但不能充饥。换句话说,无论在科研还是工作,心理学的作用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更多是辅助其他学科出现的,它本身就长着一张交叉学科的脸。比如咨询上离不开精神病学,HR上离不开管理学,UX离不开设计,前沿科研方向上又离不开神经科学、计算机、数学这种基础学科。综上,在选择这门学科作为专业之前,需要问问自己的动机。如果是出于好奇心,那么辅修心理学或者读些原版书籍,足够你跟别人侃了。如果是作为工作的敲门砖,心理学不是成为白骨精的最佳敲门砖,金融计算机数学随便你挑。如果是对人的大脑和行为着迷,享受发现并解决那种全世界都没有几十个人能跟你聊的问题的快感,有着强大的内部动机驱动,并沉醉于精神贵族式的孤独感,那欢迎你加入我们,心理学能满足你的全部幻想。
别人不理解心理学也就算了,本科的微信群里有人认真地说:"唉,我们班最后没有一个人从事了心理学专业”,这句话,让我觉得恐惧和失望。本科毕业6年,我们班2个人读了博士,研究的方向和人类运动技能表现相关,有偏重生物力学,也有偏重认知加工的;有3-4个人从事企业HR的工作,有1-2个人从事市场调研、产品测评的,有2-3个人从事狱警工作,有2-3个人从事企业咨询管理的,1-2个人继续读了社会工作(social work)的硕士,等等。结果,有人说,我们班无人从事本专业并得到大家纷纷赞同时,我想,莫非,在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后,大家对“心理学”的理解依然是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才算从事了本专业吗? 以上,是让我最失望的地方。
不后悔学心理,但是有点后悔本科学心理,浪费了很多时间学不相关的课,不过话说回来,我要是本科没学心理,我现在应该找不到自己想要倾其一生奉献的学科-进化心理学。心理学本质上是一个交叉学科,如果你早就知道了自己想学哪个二级学科(社会/发展/认知/神经)的话,本科完全没必要学心理。倒不如学一个自己二级学科用来generate theory的专业。比如进化心理,我要是大一的时候就知道了这门学科,本科就学进化生物学了,辅修几节心理就好。我还是很鼓励跨专业考研的,本科基础科学底子好的同学往往思路会比在心理这个专业一条道儿走到黑的同学思路开阔许多。
研究者水平参差不齐的厉害。国内部分大牛的报告真是愧对他们的教授、研究员、博导的头衔,愧对学生对他们的仰慕,愧对纳税人把钱给他们做科研。 某知名学者,只要一做报告就先声明,方法和统计不是自己做的,是学生做的,所以不会,也不要问。这种坦诚的态度倒是让我很敬佩。 另一知名教授,连续两年讲座,用同一个ppt,内容毫无更改,这也就算了,居然还在同一页上卡壳! 至于没时间给学生改文章,审稿意见胡写瞎写,不回复电子邮件这种情况看起来都是小事一桩了。 倒是每逢毕业,导师们对于学生的致谢看得很仔细——恩师大德,高山仰止。
心理学数个分支发展的太不均衡了。虽说这是全世界的通病,美帝的学者每谈及此也有感慨,但是我国的心理学实在是一瘸一拐的走路,姿态难看。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认知心理学当道,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好像给心理学服下了一粒万艾可,让心理学硬起来了。于是乎,大量学者涌入这个领域,这个领域也因着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科研本身就是烧钱的活动,没钱做个毛科研!哪那么多情怀能用来燃烧!蛋糕就那么大,人格与社会这种偏文科性质的心理学分支被冷落是自然的。 这是最让我痛心,或者说有点失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