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小说,读起来很生活,文字并不是很生活化,反而很美。一直把男主的名字读成方渐鸿,我读到最后几页才发现他叫方鸿渐。说实话渐鸿比鸿渐好听多了,哈哈哈哈。婚姻是围城,工作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说实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柔嘉,现实中太多这种人存在了。他对方鸿渐是爱情吗?只是因为旁人说他们的闲话他们委于面子和生计就订婚结婚了。结婚之后,他们的沟通互动方式没有一点可以值得借鉴的。吵架时互相揭短,甚至伤口上撒盐。最后都动了手,这样的婚姻很痛苦。互相嫌弃的关系大多不能长久,互相嫌弃又互相包容才可以。与其说是围城倒不如说是人都是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就像投资,有收益就会有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你选择了一个工作,为之付出是肯定的,相应的会失去相应的自由和时间,兴趣爱好等一些不得已的东西。这是责任。能一直甘愿把这份责任担下去,应该就是幸福的。婚姻也如此。恋爱也如此吧!所以恋爱婚姻要找一个能让你有那种负责任一辈子的人啊,虽然晚点也没关系。不然坚持不到底你会很累的。
还没到走进婚姻的围城的年纪,亦不能感同身受那围城里的生活,更无进入婚姻围城的念头。生来性子懒散的我,又带些自命不凡。年少轻狂时多读点书的毛皮,便道应试教育的无用等等。而今又却在这围城外面兜兜转转,踮脚往里头张望。这多像方鸿渐到欧洲留学,由最初在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到后来发现那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每当我夸夸其谈时,旁人问起我哪个学校毕业时,我便涨红了脸。因为我没有那片树叶,就那么赤身且木然站在那。也许我现在也急切想成为克莱登大学的校友,来掩盖自己的空疏、寡陋、愚笨。总而言之,我是一个无用的人。业已弱冠之年,却仍学无所成。但愿今后成为略有所用的人。
人生真就一个围城,当你后悔当初没有填985的时候,填了985的同学,却觉得当初应该来西大,因为西大地方大,你羡慕人家的,正是别人所羡慕你的。你因为在工作和考研中抉择,然后因为工作,过一段时间觉得累,工作不如意。然后早知道考研。而选择考研的人,也觉得读研累,别人都工作可以养活自己了,然而自己还在读书。毕业拿的文凭觉得不够用,或者是读了211的羡慕985的,大概都是围城吧,你所拥有的,是别人羡慕的。别人有的你也羡慕。大概都是为了逃离,或者是对现在环境的不满。人很难知足,人生围城大概如此。
本以为这本书我是读不下去的,没想到挑灯夜战在单身节,还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也许正像杨绛说的那样,先得读懂生活才能读懂书,我不是很能读懂里面的婚姻和人情世故。但还是有一点个人的感悟,也许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因为仰慕追求是一个人的事,犹如方鸿渐追求唐晓芙,不用两情相悦;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必须两人同意才能称为爱情。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太多太多了,柴米油盐、婆媳关系、鸡毛蒜皮。早晚会将爱情消耗。所以,要什么婚姻呢?要什么爱情呢?让那抹红永远是心头的朱砂痣该多么美好啊。
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方鸿渐让赵辛媚对他做个评价,当时辛媚给的评价是“虽不讨厌,但全无用处”。生活中的我们大部分都是这样,马马虎虎读了几年书,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虽然大概率不会改变世界,但也能事业有成。骄傲而自负。但实际上,我们也终究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被世间的繁华诱惑,又承受着压力。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虽然不甘心,也只能这样了。
一种人生百态,太贴近现实了,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鸿渐缺点真的好多,后来看到他们去那个大学中所发生的事,那个李梅亭可谓印象深刻,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但是写活很难,最深的便是鸿渐去买早饭却看到李梅亭偏偏的吞地瓜,人的私心和劣根性一下便暴露无遗,我在看的时候会在反思自己会不会有这种时刻,我在看的时候没有各位知友那么深刻,只注意了一些微末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