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了今天的课程,课上身边的朋友一直和我说各种琐碎的话,其实我真的不想回答也不感兴趣,而且还会扰乱我的clear mind,但也只能迎合,于是来搜了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和朋友社交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感到非常的疲惫,我不喜欢迎合一个人的话题,也不喜欢不是发自内心的笑。这会浪费我的很多精力,也会打乱我的计划。其实大部分的社交都是无用的,我也一直很努力的想要简化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我并不觉得独处等于孤独,因为独处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是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养。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长时间的社交之后,我习惯性地独处给自己充电,才能快乐。
我是这样的人,原因:不喜麻烦、尽量不因利益交换去发展交际。家人同学朋友都不会时刻在身边,真切地觉得孤独。热闹对我而言,有时看到热闹的聚会,群体,羡慕,但也知道热闹过后回家,又是安静一个人了,或者回味着当时拍的照片,发动态,手机慰寂寥微信好友列表五百人,来回聊天不多,看到曾经的朋友,更新的动态,和新朋友的合照,那时我们相处,玩闹像是过去很多年,有些人事适合收藏。而我,不断有新的际遇,但多了距离。感谢,时而,有人关心惦记,也内疚于自身的被动。
过去我们是农耕社会,不组团不行,而且现在国内还依然留存非常多农耕社会的特征。抛开那些被动孤独的人,在什么时代都有喜欢独处的人。由于众多环境影响,90代左右的人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愿意直接表达,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再拿过去封建的所谓的一些约束去折磨自己,往小了说,好像没什么,让鲁迅说一说,又是一个被社会禁锢的阿庆嫂。如果做什么事情畏手畏脚,那真的什么都做的不如自己的心意。
我认为人生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独处的,在这段时间里,你会沉淀下来自己,思考曾经遇到的人和事和现在,来做出理智的判断,哪些是有利的或是弊大于利的。在这段时间里自己会变得强大,习惯孤独和给自己满满的安全感,不会去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去烦恼纠结。然后更加的爱自己和学会保护自己。(我没什么文采,这只是自己的一些见解,我也许不再那么迷人,但我找到了自己。)独处不是最高境界,最重要的是心静,好奇,思考。
由于社会是以“合群”为主流。所以大部分人想拥有独处空间,并不是为自己单独腾出时间,反而怀疑自己有思想问题。鲁迅先生早在“一点比喻”引用《parerge and paralipomena》的“终于发现了彼此之间的适宜间隔,以这距离,它们能够过得最平安”就已经解答了问题。对于全部人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想要独处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回答。
不会不好呀,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我极度不习惯一个人,但是逐渐的我开始喜欢一个人独处,我可以自己去吃饭,看电影,吃火锅,而且我一个人去吃火锅我也很有幸福感,我很享受一个人,比和其他人相处轻松,当然啦,我也不是没朋友,有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待着,看看书,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散步,踢踢地上的落叶,悠闲的回家,或者再去找朋友耍,我喜欢何朋友相处的,也很喜欢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