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都知道,林肯公园主唱是由于小时候收受到了性侵精神崩溃抑郁选择了死亡,有人觉得不值得,应该好好活着,可是我觉得如果活着是种痛苦,死亡可能是最好的解脱。
我想一个人的才华是他打开这个世界关注的敲门砖,他会给你带来声誉、给你带来金钱、给你带风光,但这些都不能抹杀他受到的伤害,抚平他的创伤。
“没有人能对你的遭遇感情深受”,这个世界上太少有人能理解另一个人的创伤,大部分人只会说“你真是太可怜了,可是日子还得继续,忍忍就过去了”“谁还没有受过委屈呢,没事的”“你现在都这样了,你就不能忘记这段过去吗”“你要仁慈一点,得饶人处且饶人”,可是伤痛很多都是不能磨平的,你可能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放下,但那种受过的凌辱和精神上的毁灭性的打击,会不断的向你袭来。
最近曝光了多起儿童性侵案件,连同前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把目光锁在了被性侵儿童身上,案件之所以这么晚才引起重视绝不是因为这种事发生的少,而是大人太相信大人了,小孩被遭遇了这种事情是不敢说的,怎么说,跟妈妈说“我的老师性侵了我”还是说“教堂的教父对我做不端的行为”?孩子可能在心里没有概念,可能还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遭遇,家长可能也不会重视觉得自己孩子胡说八道。
在这个谈性色变的国家,若是自己的孩子被性侵说了出去,法院见,那自己孩子的清白怎么办,即使没有酿成大错对孩子的将来也是不好的。羞于去公开,成了这些恶徒的保护伞。不敢说也让这些恶徒更加肆无忌惮。
对于像林肯的公园主唱这样的孩子就更不敢说了,说了很容易被当成同性恋,而且年幼小孩子本该滑梯跳床悠悠球,结果要经受长达5年的折磨,这种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就像“聚焦”里的小孩子们,他们是被神父挑选的人,神父委以重任这是何等开心的事情,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这个。这对于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人生观简直是晴天霹雳。
这种诉求难以解脱,这种痛苦难以释怀,可能精神上的崩溃让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方式结束这种痛苦。死,大概是最简单的一种吧。
请关注性侵案件,不要让悲剧重演。
我觉得他的离开是一种解脱,我们虽然心痛,但是如果选择死亡能让他忘记童年时候性侵给他带来的伤害,我们会希望他去往天堂后能快乐的生活,从此之后他可以忘记以前在这人世间有过的种种伤害。
第一次了解到了林肯公园,是因为我发现很多男生的衣服上都印有林肯公园的字样,才发现原来这是个美国很有名的歌唱组合。在听到查斯特离世之后,我特意去听了《Crawling》。歌词也确实让我震惊,阴郁阴沉的色彩浓厚,让人听过之后也有着深深的心疼,相信也让那些在痛苦中的人们找到了共鸣。而他备受药物和酒精成瘾的困扰,家庭也破碎了,归根到底是小时候遭遇性侵给他带来的巨大困扰引起的。我觉得他最终选择了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来说,是一种警示。一种以死亡来痛诉这段悲惨经历的警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性侵这个社会问题一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韩国电影《熔炉》、《素媛》等等,都在揭示这个问题。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潜意识是伴随着人一生的,小时候心理上受过的伤痛是不可能完全的复原的,它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如果某一天一些事情激发了它,它就会再次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查斯特小时候受过的伤害,却一直无法走出来的原因?心理上留下的疾病是很难治愈的。
前段时间,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也是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她写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更是体现了她一直以来备受小时候被她的补习老师性侵后留下的心理阴影所折磨,导致她得了忧郁症。她在没有选择死亡之前,到底受到了多少心理的折磨,我们不用去深思也可以知道。所以,她选择了死亡,选择以生命的结束来终结自己的痛苦。想必查斯特同林奕含一样,生前有过的快乐要多于痛苦,这时候选择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是最好的选择,也是解脱的方式。
虽说是给自己的亲人留下了很大的痛苦,但是如果去往另一个世界生活,会让他们更快乐,相信他们的亲人也会觉得这真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吧!而他们的死亡,也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警示,让我们思考如何去保护我们的下一代的孩子,让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如今他突然离世,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一直默默为你提供支持与鼓励的老朋友某一天忽然去世了,而你还没来得及与他好好告别。你能做的就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大脑闪回以前和他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 good old time,然后默默地流眼泪。
他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灯塔,一座经历了千般折磨与破坏,早已破败不堪,但是依然屹立在那里,在黑暗中发出光线指引我的灯塔。就算过去经历了再多痛苦,现在也要努力往前行。这是他教会我的道理。
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是没有办法避免一些不幸的发生。很多人会笑着说,发生了又怎样,未来还是要好好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任何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同时对别人的人生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