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教师,算得上比较通透,不轻易发鸡汤,但是他也不容易快乐,生活中太过于思考一些事情的真相。我妈妈是普通工人,朋友圈里经常是鸡汤,但其实那些东西并没有毒害她什么,反而让他们更容易放下一些事情,好好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探求真理,生活的真谛,绕了一圈,也还是回到她们那些话糙理不糙的鸡汤。我妈妈发的鸡汤我都是偶尔点开。虽然有些算的上比较片面,也有的相互矛盾,但是看的多了,自己倒也能平衡。比起不发鸡汤的爸爸和发鸡汤的妈妈,我的爸爸更不轻易快乐。我不觉得他们庸俗或者无知,虽然有时候也心疼他们不太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更希望他们快乐。剩下的,爸妈考虑不到的,我来就好了。
我个人觉得需要心灵鸡汤的人都是缺乏自律性和毅力的人,总是强调客观理由,我当兵复员回家以后,没有等待安置工作(我是三线子弟,家里没关系,等不到什么好工作),选择自谋职业,家里民政局给补了26000,我自己跑到深圳来,05年来深圳到08年都是在不停地换工作,直到08年年底才找到我做到现在的工作,13年的时间房子老婆车子都有了,除了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你要牢记你来深圳的目的,你来深圳就是挣钱来了,这个目的看鸡汤是不会有结果的,它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并且要能坚持。
抛开鸡汤是否正确,逻辑合不合理,以及究竟有没有用来说。鸡汤之所以流行,且让很多人无法自拔,就在于其简单,说直白点,喊口号嘛,不管鸡汤涉及的故事,多么复杂,冗长,最后落脚点,都是那么几个口号。虽然你不一定做的到,但是口号你会喊把,再加上一些人最会感动的就是自己,鸡汤自然流行且很容易深入人心。这个年头,人人都好像可以告诉你,想成功就要怎样,怎样了就一定会成功,从小开始,别人就说你只要怎样你以后就会怎样,现在想想,这些口号,还是挺响亮的。
单位同事,尖酸刻薄那种人。比别人少发20块钱能揪着领导不放理论半天的人。最爱背后嚼舌根,一开口就是xx老爷们怎样怎样,xx老娘们怎样怎样。手撕自己的老婆婆,出口成脏。这样的人朋友圈满满的心灵鸡汤。我觉得她的鸡汤一方面是给自己不停的心里暗示:我是peace and love,我最可爱,我是萌萌哒。一方面是在指桑骂槐:你个sb,敢惹老娘,老娘是你惹的起的嘛,我现在不气了,我不原谅你,我不气了是因为自己大度。
大一的时候吧,特别喜欢看这些鸡汤,觉得很有道理,到了大三大四后就很反感这些鸡汤,觉得写的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毫无作用。到如今,工作了还有一些事情的经历过后,我又觉得其实不是那些鸡汤有毒,是在你刚开始看到这些鸡汤的时候觉得它们像是一瓶解药,肯定能解决你的问题和烦恼。但是你真正的去思考过这些鸡汤并且转化自己的东西认真执行过吗?反正我反思过后我是没做到的。所以我觉得不是鸡汤有毒,是自己没有认真思考罢了!
比鸡汤更恐怖的,是人不会独立思考。以前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大堆人就去了;流行鸡汤文,一大堆人就跟着读,转发;后来有些人觉得毒鸡汤带来的影响更现实深刻,一大堆人就diss鸡汤以及看鸡汤的人…...前段时间看到有人说刘亦菲读的什么《与神对话》之类的书,有人就说她肚子没料,看的全是鸡汤文,还不如看点法律,经济类的书,看她接的戏就知道她的文化程度不高了......有时候错的不是鸡汤,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