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在某些范围内是有用的。 比如对人群的简单划分,对自我认知上的补充。 但无论是MBTI还是九型人格或者占星什么的,都有一个无法绕开的“悖论”。 就是“巴纳姆效应”,你获得的各种的测试结果中,都被有意无意的掺入了“巴纳姆语句” 同时,在日益繁多的人格测试中,你始终无法分辨的是,你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的你,还是你希望的你。
因此,在做测试的时候,你总是会在潜意识当中产生一个理想人格,而这个理想人格无时无刻都在左右你的选择,并在潜意识中完成自我欺骗。所以,这些人格测试又有多少是能完全准确客观的反应真实的自己呢? 这个问题,不如各位喜欢各种自我测试的人真正平静下来的时候问问自己。
现代心理学已经有很多著名非著名的学者在各种场合各种论坛发声质疑日渐繁多的性格测试,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在心理学界被认为相对比较靠谱的大五,从诞生至今也一直在被质疑。)。因为很多研究表明,热衷于各种性格测试的人,对于自己的认知非常的缺乏自信,也就是说,越是缺乏自信的人越是热衷于各种性格测试,而越是缺乏自信的人,越是容易在潜意识中形成自己的理想形象,而这个理想形象则左右着这些人在题目中的选择和倾向,因此越是热衷于性格测试的人得出的性格测试结果越是不完整的甚至于只是属于理想人格的而非真实人格的答案。 这就造成很多人在作出测试后,对于自我认知非常盲目,但在现实当中却因为真实性格的缺陷产生落差,而进一步丧失自信。
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应该是来自真实世界当中人际活动中得到的反馈,这才是各位完善自己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真实正确的途径。
各位觉得有道理就自己想一下,点不点赞都无所谓。觉得没道理呢也不用急着反驳我,能思考一下,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巴纳姆效应,不喜欢看各种严肃文字的朋友可以看看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博士的著作《怪诞心理学》,写的蛮有趣的,也很科学。
言尽于此,希望各位热爱各种测试的同学能放下测试结果,认真的完成真实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人格测试。
1,MBTI人格模型虽然号称源于荣格心理理论,但是MBTI中的Judge-Perception维度,在荣格心理学理论中并不存在(至少没有被明确提出)。因此拿荣格心理理论为MBTI人格模型背书,或者拿MBTI人格模型为荣格心理学理论背书,都没有说服力。
2,若与学术界广泛认可的big five人格模型相比较,MBTI无法正确测量基本人格变量Neuroticism。或者说,同样是INTP,高Neuroticism和低Neuroticism的INTP的人格,很可能有不可忽视的差别。
3,MBTI在统计结果和理论的一致性上也存在问题。按照MBTI人格模型,16种人格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在主要功能上的得分都应该显著高于辅助功能。然而,连MBTI标准的提出者Myers也承认,只有一半的人格类型,主要功能得分高于辅助功能——这个现象完全可以用抛硬币随机性来解释,无需什么更高深的理论。
任何量表都有其局限性,MBTI的问题在于它的问题指向性太明显,回答只能填“yes”或“no”,使很多更细微的差别无法被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不知道它测出来的是你的真实性格还是你的理想性格。有的人可能在测的时候会把自己理想中的状况填上去,而理想中的状况通常和个人本身的状况不太相符。MBTI不能短时间内做两遍以上,否则你会产生自我认同,使最终测出的性格在4个结构上更加极端。
反正对于分类贴标签这种事情,大家一直都很热衷,比如,大五人格,比如九型人格,比如十二属相,再比如十二星座,现在从12种,分成16种。这种分法,见仁见智。人的性格本身就很复杂,否则也不会到四十岁才不惑。大家喜欢用哪种分,就用哪种分。属于个人口味不同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