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理论,比如木桶理论。
这个理论我们从小听到大,无论领导还是家长,都会告诉你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如果有一块很短的板,其他板长到天上去,也没法装多少水。
我小时候就反驳过这理论,我会问:“如果将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呢?”这个质问放在今天,总结出的道理就是:关键不在于板的长短,而在于你对木桶的把握。
以前做企业的人特别喜欢说木桶理论,但现在哪个老板再说这话,立刻会被人归入土包子的行列。原因很简单,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分工明确,没有哪个公司非要搞个每块板都一样高的木桶。一来平庸化会导致公司无法脱颖而出,二来所谓短板,外包即可,财务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公关可以委托广告公司,人力可以委托猎头……一个公司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产品,然后具备足够的合作精神,对合作者的专业能力保持信赖即可。越是行业里的翘楚,越不会在乎所谓的“短板”,只需要长板足够强大即可。
关于企业这块儿,说的人已经太多,我倒是想说说家庭教育。长板理论用于家庭教育,其实危害性更大。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往往希望孩子什么都会干、什么都能干,这么说固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时代确实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调配资源的方式也变了。
我们的父辈在资源匮乏的时代成长,凡事都得自力更生,不学会做饭,就得饿肚子,不学点木工活电工活,家里东西坏了都没法修……那时的社会分工也非常简单,你想吃饭得自己买菜或自己下馆子,不像今天美团、饿了吧都在等着你呼唤,你想买点东西,营业员都可以爱理不理,你想出个门,公交车过了点你就会抓瞎,不像今天有出租车有轻轨有滴滴打车……
现在呢?资源不再匮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谓的“什么都会干”的木桶理论,只会耽误孩子,它会让孩子将过多精力放在不需要的事情上,反而变得平庸。当然,我并不反对孩子做家务、做饭、学点家庭必须的应用知识(如水电木工等),但我反对将这些作为人生必须的技能。因为,对于孩子而言,花费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如果太多,也许会浪费他们在擅长领域上的天分。对于大人而言更是如此,有些不必要的事情所浪费的时间,你明明可以用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年审,我从来不会自己排队去办理,都会交人代办。有人或许会觉得浪费钱,但我深知,排队那一两个甚至几个小时,我完全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何况,很多事情,你自己去办肯定比不上专业人士,专业人士能通过的事情,你自己去就很难过(大家都懂的)。与其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去学习一个所谓的技能,弥补人生一块所谓的短板,还不如抓住有限的时间,去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所谓“木桶理论”是:一个由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整盛水量,要下功夫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把“木桶理论“应用于用于企业管理,被众多的企业管理者,专家学者尊奉为绝对真理,把它作为万能的法宝,但是实际应用的结果,却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于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为什么呢?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人们机械地理解了这个理论,甚或说根本就不应该有这个理论。我们先举几个例子:
一,有一个要参加高考的考生,除了一科成绩比其他的差一些,其他各科都很好,于是有人断言,这个
考生连大学都考不上,事实是,这个考生不但成绩过了分数线,而且上了重点大学,因为他某科成绩的突出被特招进了更好的学校。他的成绩之所以过了分数线,是因为:虽然他有一科成绩极差,但他还有一科的成绩极高,而且其他科的成绩也非常好,于是,他的前途就被那成绩好的几科决定了。
二,一个企业招经理,众多应聘者中有一个比较稳重的,做事总是考虑周全,绝不犯错误,还有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但有时容易犯些错误。最后公司决定招后者,董事长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是:稳重的人虽然不会让公司招受挫折,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思进取就很可能被挤垮;公司要做大,要进取,必须要敢做事的人。
三,一个学生有先天缺陷,很悲观,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老师告诉他:你总是看到自己的短处,为什么不看看你的长处而充分利用它呢?你有别人比不了的优势。这个从此发愤图强,后来终于成了人上人。
四,热水机的嘴总是设计的很低,也应该算是“短板”了吧,而且机器越高水流越快。如果把水嘴设计的很高,水就流不出来。为了防止不用时流水,于是按上水龙头来解决问题。看来,问题的重点不是短板,而是想办法不让水失去控制。
五,干活时,女人力气小,是短板,于是干活的都希望全部是男的,其实不然,有一句话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让男的女的合在一起干,也许效率更高。
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这说明,如果机械地理解这个理论,就会让其束缚人们的思想,作茧自缚。我们只是从反面证明了这个理论的荒谬之处,但并不是说,这个理论就一无是处,就看你如何来运用它。
这么好的理论有何错,害人在哪里?这明明是个人提升能力、组织提升效率、国家提升经济非常好的理论,所以我们说,天底下没有没用的东西,只有不会用的人。可见那些说木桶理论害人的人就是思想顽固,不用应用的人。
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水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