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来,这个故事似乎平淡无奇。这样的故事,不就是高考期间班主任或者返校宣讲的学姐学长们给我们熬的鸡汤吗?
很神奇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给人这样反胃的感觉。
反而让我回想起自己高考的那些日子,也让我再次去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及家庭到底如何在社会中去扮演基本单位的角色,还有自己最近状态的一个烦死,
沙耶加酱努力的状态,确实让我回想起那段日子里面自己拼命的状态。每天上午下课之后,冲向食堂,简单吃两口,又冲到图书馆,埋头写作业,在上课铃声响起的前10分钟眯一会……每天下午放学后,冲一个5分钟的澡,又回到自习室。甚至自习室晚上11点关灯之后,还在宿舍挑灯夜战的日子……每个晚上,安静的教室里,笔尖在卷面上扫过的沙沙声、老师辅导学生的交谈声、窗外树林里蟋蟀的声音……每个周末,因为家离学校很远,为了多一点时间学习选择每两三周才回一趟家……还有许多次,看到模拟考的成绩和自己预期的差距、不知道如何突破瓶颈、翻开书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的时候;会一个人偷偷爬到学校后山散散心,或者坐在教室里,看着春雨打在课桌上,或者晚自习的时候放下课业就和老师聊聊人生……那个时候,真的很难熬;但现在,那一段日子似乎变成珍贵的回忆,美好的经历。
但是这部电影不止于此。
它有许多让我感动的地方,许多让我反思的地方。
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
不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的改变。诚然,这些利诱确实可以成为‘劝学’的短暂性动力,最后引致的方向究竟如何入世尚浅的我是不可而知了。诚意为,真正的改变是人生因为努力的过程而积累的那份踏实和喜悦的经历;是因为或独自思考或交谈往来的收获;是因为这路上接触到的有魅力的人给予的真心……
真实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才需要慎重去对待每一条成长的生命。
我想到初中的时候,隔壁班班主任因为一个学生犯错,就让全班同学都孤立他,把他当隐形人……还有一次因为没有学生承认随处乱扔垃圾的是谁,TA借来指纹仪要测出垃圾上的指纹……亲身经历过的还有,老师为了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留在自己的高中部,撺掇那位学生的好友要把那名学生留下来……还风闻过高中部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差别待遇……这些事情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熟悉吧?我们到底想要给我们的未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想要传达什么给他们?我们想要迎来什么样的未来在于我们如何影响未来。
影片中的坪田先生,自己是一个在众人的鄙视声中成长的平凡的人,并且走出来,因此想要去给那些和他一样不被然看好的人、在错误世界中沉迷的孩子伸以援手。
我们的教育已经被无数的人诟病:无论是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还是应试对祖国花朵的残害荼毒……但是,诟病的人,又有几个尝试做过改变呢?与其为着既有的弊病吐槽,为何不去思考改良的解决方法呢?大概是在唾弃声的平台上,顺着这样的洪流似乎不需要费很大的劲,还能解解气?
电影中,沙耶加这个“不良少女”被学校和老师称为“垃圾”“渣滓”……成天不学习,就知道化妆、去酒吧舞厅,没学识也没常识。和她相似的被打上“不会学习的”、“愚笨的”“叛逆的”‘没有希望’的学生还有一批——沉迷游戏的、沉迷动漫的、沉迷偶像的……甚至父母也不对他们抱有希望……这样的一群孩子,还有挽救的可能性吗?还有挽救的必要性吗?为何要浪费时间在这样的“熊孩子”身上呢?国家有这些钱,要花在刀刃上,好好培养精英?父母也没必要花这个心思操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