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越来越忙。要是只有一个人忙,我偶然还能发个朋友圈吐槽一下自己忙。然而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忙。跟我一起长大的他们全都很忙。看看那些熟悉的人都忙成了狗有事没事都很少在朋友圈吐槽了。我一个人发朋友圈干嘛呢。又没有人点赞评论知道我很牛逼我很漂亮。以前的我是花了一晚上看了几十个人的小故事,现在的我是花了一晚上听一个人聊了十几个事。开始长大了,发现没什么可说,越来越觉得花了半小时一小时编辑出来的微信朋友圈,那十几二十几个点赞,真的越来越不如在线下和一个人你来我往、自由畅谈来得酣畅淋漓。言而总之,差不多到了一个点,不再在朋友圈里创造生活,而在生活里拥有自己的朋友圈了。
我之前是一个很爱发朋友圈的人,我也不稀罕别人点赞,我就是自己发着爽。倾诉欲这个东西,退潮很快的。和一个人讲了,就不想和第二个人讲了。过了那时那刻,我就没有描述的情绪了。我最怕的,不过是和这帮最亲的人离心离德。还好我们相识多年,默契已经刻入骨血了。后来朋友圈越发越少,因为我是一个定期自我清理的人,清理心里的垃圾情绪,清理矫情的朋友圈,清理多余的微信好友。反正有的东西发出去也是要被自己删的,干脆一开始就不发了。留下的只要公众号推送,美食,还有评论很棒的朋友圈。越长大越觉得不必被人了解。人类的悲喜并不总是相通,所以挚友和挚爱才如此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关注、赞赏和懂得,但又总是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遭遇失落、误解甚至是曲解。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说了,也不敢说了。但也许,这也是一种成长。所谓成长,就是将注意力从晒幸福晒经历,变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经历。人生这条路走下来,你会慢慢将外在的表露冲动,变为内在的前进动力。重要的不是你几天更新一次朋友圈,又有多少人给你点赞,重要的是,你使自己变得充实而自足。反正,熟悉的人,自然知道你啥情况;不熟悉的人,又不关心你啥情况。过日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开心不开心,又不是给别人看的。
意识到绝大部分所谓的朋友圈里的“朋友” 并不会在乎你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想与这个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悦,还是想让人关心一下自己的悲伤,最后等来的只是无人问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越来越明白与其虚拟现实中倾注时间努力在朋友圈想展示给其他人的自己,不如在现实生活里多看几本书,多去健身,多花些时间在提高品味上,而非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感费力在网络里扮演角色。
领导发的随便什么,都很多人赞,甚至硬刷几句夸奖心得或其他。 核心岗位同事发的东西,领导也会点赞,同事也会点赞。像我这种性格小众底层员工,不受欢迎不需要交集,发什么都没什么回应的。所以我关了朋友圈,但不是逃避。是我不想也不需要看大家秀人际关系,反正我想发想晒想转都可以操作,我还是我,微信还是微信,毫无影响。
首先只要一发,就有期待,时不时的看看赞有多少,谁还没赞,谁从来不赞,谁一直赞。再通过这个决定心情的好坏,跟谁更熟,谁更亲近,谁在装逼,谁在跟你小别扭,累。其次,一切的喜怒哀乐,都会归于平静。你心烦时候看你激动时候发的朋友圈,恨不得自己删掉。何况不同心情下的甲乙丙丁朋友亲友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