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公主都喜欢出家做道士,这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制度是比较开放的,当时她们的文化是比较多元的,很多事情在唐朝时期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所以才导致了这种风气的形成,而唐朝公主出家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逼无奈,但其实她们的出家和我们所理解的剃度为尼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她们通常都是带发修行的,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苦修,她们即使出家生活得也是比较好的。
而且出家做道士可以让她们得到平等的男女关系,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很多公主都会被要求去和亲,去那么远的地方嫁个一个自己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这是谁都不想的,那么既然就不想去和亲,那就可以以出家为由来逃避和亲,在一段时间过后又可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而且我们印象中的道士都是不问世事的,给人感觉就是特别的脱俗,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而公主出家做道士的理由一般也都是这样,比如说是为了避世,寻求心灵上的解脱,有的则说是为了祈福、延命等等,到了后期出家做道士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仅是公主,很多富家的女子也都纷纷效仿,其中我觉得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太平公主了,太平公主8岁就出家了,理由是为外祖母祈福,虽然出家了但是她依然是居住在皇宫之内的。
直到16岁的时候,她因为被要求和亲,才从皇宫之中搬出,不过她也因此逃过了和亲,并在她20岁的时候终于如愿嫁给了薛绍,所以说当时的公主出家做道士有的是迫于无奈,有的是为了追求当时的那种时尚,因为当时的贵族很多都是有过出家做道士的经历的,所以很多人都想体会一番。
第一,唐朝时期道教是主要信仰;第二,出家可以阻挡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另外强调一点,公主们的出家并不是完完全全做尼姑,只是形式、排场和信仰上要做好而已。
1.唐朝和道教的关系
唐朝时期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人文思想都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在比较安定的生活下人们自然会选择一个精神信仰,而那时大多数的人都会信奉道教,包括皇家贵族。尤其是道教的思想和追求更是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崇拜,比如电视剧最爱取的素材之一-----炼长生不老仙丹。
另外,道教也一直在引导人们要保持初心,顺其自然,强扭的瓜不甜,所以在外界看来能够信封道教的自然都是心胸豁达的人。一时之间,有头有脸的人都爱往自己身上贴金,说自己是道教的,公主们也是这样的。很多公主自幼便会出家,然后会落下一个根正苗红的道教中人的夸赞。
2.婚姻关系不能做主,那就出家!
作为古代的皇家子女,婚姻大事是不可能自己做主的,她们身上不仅承载了一个朝代的前程,更是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的“工具”。但是逆来顺受这样的事总有人不愿意干,譬如太平公主。当年她被指派联姻吐蕃,生性倔强的她怎么会同意呢。于是便拿出自己是出家人的原有拒绝了此桩婚事,吐蕃也知道人的信仰神圣不可侵犯便没有说什么。
可是作为出家人的太平公主真的是一辈子不打算结婚吗?才不是呢,在她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之后什么出家人、什么道教通通忘在脑后了。不过她这个拯救自我的机智做法被很多有心人记住了,在她之后出生的很多公主也都早早入了道教,长大后遇事也会像太平一样拿出家当幌子。
当时的唐朝其实还是比较开明的,所以女子想做什么都可以的,这些公主因为地位高,所以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道士是比较自由的,所以就很多人出家做道士。
一方面是因为唐朝道教方面迅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公主想要感受自由的男女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