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一定。
朋友以前就是结了婚以后比结婚前还孤独。
因为她老公是做铁路方面的工作,隧道方面的。
这份工作工资高,待遇也不错,就是长年需要留在外省山区。
结婚前,还单身的时候有一群朋友。
就算遇到什么节日,礼物早就买来寄来。
虽然过节的当天,没有男朋友陪,但是有一大群朋友可以一起过。
不但不觉得孤单,反而觉得自由自在的。
那时候选择跟他结婚,也是真的觉得彼此门当户对,也还蛮来电的。
直到结了婚以后,发现每次在一起一个星期就已经是很满足了。
虽然也不是很远,就在隔壁的隔壁的山区上班。
但是扣除坐车的时间,来去得算两天路程。
那是一种伪装的坚强,每天都希望是晴天。
也希望每天心情很好。
因为稍微心情不好就不行了,觉得自己好孤单。
觉得自己嫁了一个假老公。
虽然有房子,到家却安静地连风吹来都觉得害怕。
本来她老公想着多赚点钱,这样家里生活条件会好一些。
而这还算好的了,真正孤单是从怀孕开始。
虽然一怀孕,婆婆就过来照顾了。
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方便。
每当有孕反的时候,自己难受到剩下半条命,然后一个人偷偷在被窝留眼泪。
每次去产检的时候,看到别人都有老公陪,说不出的委屈。
还要假装很坚强告诉孩子,爸爸不是不喜欢你,是为了赚钱给你买更多的好吃的。
虽然她也是埋怨很多,但好歹孩子比较顺利的生产了。
孩子出生后,强烈要求老公辞职,回到自己的身边,钱少点,少吃点,也要在一起。
现在一家人好幸福的,每天都能见到,饭后还能一起去遛弯。
当然有夫妻是过着你理想中的婚姻生活的,一是他们互相喜欢,二是互相理解,但是他们都有经营婚姻的意识和能力。在婚姻中感到孤独,是因为感受不到爱和支持。人们都知道要获得爱,就要先付出爱,但是经常用自己认为爱的方式去爱对方,但那却不是对方想要的,结果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不领情,自己就觉得不被理解、并不被认可、不被欣赏、不被爱,也就容易感到孤单。所以,要学会感受爱、表达爱、接受爱,才能摆脱婚姻中的孤独感。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口长大的,原本期待伴侣能够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疗愈自己的伤口,却没想到只要是向外的需求,都无法令人满足。所以,要改变这种孤独的婚姻状态,首先应该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创伤的根源,才能达到疗愈的功效。 孤独不应成为婚姻的常态,关键是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是否愿意花费足够的精力,好好调节自己的情绪,呵护你们的婚姻和爱情。
男人,事业的一白可以遮百丑,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谁会计较他一年陪父母几天一周带几晚孩子,和老婆单独在一起已是奢侈,哪里还能奢望他们陪女人谈心事呢? 而女人,社会对她的评价是360度全方位的,好女人必要担得起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妈妈,诸多名号缺一则不完美,而为这些名号付出的努力却自动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归零:那些啊,都是女人应该做的,是本分。 既是本分,你怎能指望获得肯定?至于鼓励和激赏,那更是不可能的。女人日复一日的付出,却仅仅是做好了本分;年复一年的努力,却连表扬都得不到,内心怎能不孤独呢? 孤独可能是人生的常态,但是不应该成为婚姻的常态。正因为人生而是孤独的,所以另一个人的陪伴才显得尤为重要。
你理想中的婚姻,是不是两个人总有着说不完的话,三观契合,很少争吵,生活和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两个人都能劲儿往一处使,互相关心爱护。 但现实是什么样子的呢?刚结婚的时候,也许两人还很有热情,仿佛热恋中的小情侣。但是婚后生活下来,柴米油盐一淘洗,会不会经常觉得内心很孤独,夫妻二人总是处于有事说事,没事几乎无话的状态了呢?
有这样一段话:“上帝创造了人,觉得他不够孤独,于是给了他伴侣,让他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孤独。”孤独不是婚姻的常态,却是不幸婚姻的常态。公司加班,同事邀约,朋友聚会都能腾出大把大把的时间,可是留给自己的妻子乔乔的时间,却是少得可怜。乔乔经常觉得自己很孤独,在梦里都是徘徊无助的,半夜醒来总被浓浓的失落感笼罩。每天下班回家,不是吃完饭就蒙头大睡,就是泡在英雄联盟里,静静跟他说句话都要说上好几遍才能得到回应,也不知道是没听见还是不想理。有事说事,没事几乎无话可说。
为什么,带着幸福的期待步入婚姻的殿堂,反而让女性觉得更加孤独呢?
我想起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的一段台词:“曾以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评价标准不同。好男人的评价标准不过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而好女人呢?“家庭幸福、事业小成、温柔贤淑、美貌得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孩子乖巧、婆媳和睦……等等”,这里面哪一条,不需要女人付出全部心思百般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