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她家境不好所以每次出去玩都是我掏钱,每次吃饭都是我结账,如果需要打包就让她带回家!上大学时她给我介绍对象,最后人家俩在一起了,我也没说什么毕竟我不喜欢那个男的,有一年她过生日我请她吃饭,她带着对象(就是曾经给我介绍的那个),我们三一起吃我结账,吃到一半她就说一会想去网吧上网,我说好啊,就这个时候我来个电话,我在旁边打电话的间歇突然听见那男孩说“咱俩今天一共就带了20块钱,哪能上网啊?”她说“这不有她吗,我今天过生日她还能让我掏钱啊”我听见了,什么也没说,之后上网吧,她俩理所应当的站在我身后看我掏钱,我回家的路上越想越委屈,开始和她降低了来往,后来他俩分手了,据说是因为那男孩向着我说话,她说我们两个余情未了!自此我彻底伤心了,再也没有联系过她,她结婚邀请我,我也没有去过更没有给礼钱!我这辈子都不会和她在有任何往来!
曾经我有三个在技校玩得比较好的朋友,那个时候大家相处的比较不错,也很铁。后来出来实习工作了,也就不怎么联系了。只是有的时候,有事的时候通通电话,问候一下。毕竟大家不在一个地方工作,上班也没有那么多的休息时间,所以不怎么联系了。前段时间一个好朋友结婚了,我接受邀请去了。可是感觉好像和他之间很陌生了,有一种距离。毕竟很多年不见了,不怎么联系,大家不在一个地方工作,彼此之间都有了各自的世界和生活,渐渐的所谓的朋友也就淡了,没有以前好了。结婚以后的他也不怎么联系,也就是有事才联系,朋友关系也就渐渐的淡了。其他两个也是一样,毕竟没有什么事也就不打电话不联系,有事的时候才打电话联系。哎!朋友之间的关系真的淡了,大家都要各自的圈子,各自的朋友,又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就淡了没味了。
我觉得应该跟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关。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时人们虽然贫穷。但是因为贫穷,彼此生活都差不多,又是计划经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愿意在彼此的生活细节上互相帮忙照顾有加。我在21世纪的今天,早已经是市场经济很多年了,一切都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互相利用,同学会成了炫富会,彼此互相了解了解看看谁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赶紧留下名片,加强联系,以便有事的时候能够用得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整个的社会风气氛围是这样,有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朋友,慢慢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变化,所以现在人情味是越来越淡了,真正的好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童年的时候,我们认为的好朋友就是天天一起吃,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有好东西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甚至看到一窝蚂蚁俩人都能自娱自乐半天。没有物质上的缺乏,因为有父母为我们排忧解难,没有精神上的匮乏,因为那时候有好朋友一起玩耍就是我们的天地!但是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有了变化,我们不在简单追求能一起玩耍就是朋友。我们开始有了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比如想学什么专业,去哪留学,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朋友之间的疏远。
时间是把验金石,但也是把杀猪刀,因为我们每天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可能连陪亲人和朋友的时间都没有。有的时候不联系并不代表心里不想念,闲暇是或许会偷偷的回忆曾经是怎么和好朋友一起学习、逛街、旅游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慢慢的和朋友的联系慢慢少了,有的时候想问候下,却不知该如何开口,只能默默地在朋友圈里关注。
有一个很要好的女朋友,是因为对方去了外地发展,久而久之,来往的也少了。只是偶尔在对方微信下面点个赞,留个言了。回头想想,感触也挺深的。当年的竹马青梅的好朋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为长大了,因为成熟了,都变成昔日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