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阅读障碍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所以要界定一个人是否有阅读障碍,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个人努力增强,阅读障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消失。“国际上有很多种语言有标准化的测验,能将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筛选出来,但是中国没有这个测验,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舒华现在所做的大量问卷工作,已经为制定汉语阅读障碍的测查量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舒华在北京测查了2000多个孩子,2009年,他们又测查了1600个孩子。“测查量表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文本。”舒华坦言,他们是怀着左右为难的心情在做这件事。由于国内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他们担心量表制定好之后被滥用。而在发达国家,只有临床心理学家或教育心理学家获得相应的证书之后,才有资格使用相关的量表,并且他们不会将量表向社会上随意扩散。“这个测验使用效果已经非常好了。但是目前怎样拿出来、让什么样的人去使用它,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舒华希望,等到社会环境允许的时候再妥善推出。 然而,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我国的特殊教育多集中在聋儿和盲儿身上。“国际上的特殊教育已经扩展到心理问题了,包括阅读障碍、计算障碍。”舒华说,阅读障碍首先需要基础研究;然后要跟应用研究结合,要让学校、老师、家长、医生、政府官员都知晓阅读障碍。“我们国家的相关基础研究起步晚,国外已经进行了上百年,因为基础研究做得好,很多概念能让社会公众了解,再加上措施有力,民众就容易接受。现在基础研究虽然在做,但还是不够,到应用就差得更远,概念还需普及。”
能自发去寻找并找到声音的源头 大多数时候,当你叫他们名字时都能回应你 能挥手表示“拜拜” 当你告诉孩子看这里、看那里的时候,能看着你指的方向 能发出一些声音,声音里有语调的变化,就像说话似的 当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会倾听并注视你,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会“嘟嘟囔囔”回应你,就像你们在交谈一样(这个画面其实好多妈妈在孩子6个月大就能体会到了,可能换尿布的时候,你说我要给你换尿布了,他会“ha”,用水洗洗屁股好不好呀,他也会“haha”地回应着) 会发“baba mama ”音 至少说一个字,比较高频的“奶”“要”“不”类似发音的字 对那些他们想要却够不着的东西会用手指,或者发出声音来表达。
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的态度,香港的情况都让舒华觉得很羡慕。1999年,舒华作为专家应邀参加香港第一次阅读障碍的学术会议。大概有两三百人参会,包括香港、内地和国外的学者。香港参会人员包括了小儿神经科的医生、教育署官员、大学的研究者,还有家长。可以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香港的研究者进行了全方位的努力。如今,香港很多大学都有阅读障碍的研究小组,已经做出了香港地区儿童阅读障碍的标准化常模,并在基础研究、临床干预和教育教学中使用。“因为有政府支持,所以进展非常顺利。”现在,阅读障碍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使很多孩子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