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初中开始看言情小说,看到了高中毕业,大学开始看了两年的安妮宝贝,之后迷上了张小娴,看完了她当年所有的小说。上班后,喜欢了亦舒,基本上她的小说也看完了,散文也看了一些。真心觉得25岁之后才可以看亦舒。因为之前的女孩都三观还未确定,看了后,会容易走歪。但是25岁,已经比较成熟,三观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即使看了亦舒,也不会被里面一些价值观带走,反而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个人还是很喜欢亦舒的。最喜欢的小说《流金岁月》,《小紫荆》和《心扉的信》。
给我阅读印象最深莫过于故事里女性的自我认知和敏锐的人生态度。九十年代的故事,现在同样受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这类小说的盛行,也同样刺激一群知识分子女性内心柔软又坚韧的部分。亦舒的故事的跌宕起伏,也像是一面镜子激发着我,现实一点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成与败会让自己看起来比较体面。活得“体面”是成年以后最难做的事情。
有人总结亦舒,在小说里标榜女孩子一定要多读书上名校,结果她自己快三十了才去国外读野鸡大学。标榜女孩子要穿的优雅穿名牌,结果自己很朴素不得花钱。标榜女孩子要温柔体贴吧,结果自己砸了男朋友的家😂另一个大s吧。很会给别人洗脑让别人以为她说的一切是真的。以为她是高贵学历高性格好的女孩,做的事情让人大跌眼镜。
评论一路看下来,太多自以为是的人了,有说纯言情小说,有说不接地气,有说毁三观,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能说,你看到的取决于你自身的价值观多过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我十八岁看过,二十八岁也看过,我更多的是得到激励,努力让自己更优秀,要有独立的灵魂和经济能力,爱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必需品。
老实说,消磨时间还是不错的,出差时在飞机上,睡不着的时候,读一个亦舒的故事,目的地到了,故事也正好完结,也正好趁着在高空上人不清醒,可以做做梦。也就是她笔下看不起的每天对着电脑敲键盘的小职员,还是觉得她的文字太冷了。生活本身已够冷,再看亦舒可不就是寒天饮冻水, 一个人在家喝香槟就更冷。
亦舒的文字表面偏冷,可是内中藏着热烈的感情。写了很多现实的故事,还是一颗言情的心。乍一看不可理解,比如付于琛为什么脸像石像一样不老呢,仔细想原来如此,因为承钰爱他,看不到他的老。唉,看的时候有些感动,但是沉浸进去就会觉得很孤独了。人生苦短,情情爱爱,也没啥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