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我和他的故事正式开始于九年前的5月20日。至今我们认识了近十二年。我们先是同班同学,然后认识,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然后我暗恋他了很久,最终在那一天捅破了纱窗。这就是我的初恋,就和很多发展顺序一样,平淡无奇,随着时间推移争吵也越来越多,我们在一起三年,就这样互相折磨了三年。然后有一天他告诉我,他爱上了另一个女孩。于是和我说了一声分手吧,就投奔新生活去了。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任新欢比较喜欢翻查他的隐私,找出了在他通讯录里蒙了尘的我的号码,试图和我聊天。我也不知道她想做什么,就装作只是初中同学。而他知道新欢联系我的事情后,第一件事就是对我破口大骂,说我不要脸的破坏他的感情。而那一刻,我心里就像是关上了一个什么开关一个,我突然发现,其实他也就这样,一个平凡自私小气的男人。对他的各种情绪突然如退潮一样的离去,然后我就像看着陌生人一样的来审视他。此后,我恋爱,分手,恋爱,分手。而他也一样。闲了打电话聊聊天,说说最近自己的生活,然后也可以回忆回忆过去,对未来发发牢骚。对他的情绪就像是在那五年里全部用尽一样,如今不论他说什么,都不会有任何的波澜。所以我们仍然可以感慨人生,感慨九年一晃就过去了,感慨如今很难找到可以像当年一样让自己心跳加速的人。他说,再也找不回过去初恋那种感觉了。我说,你只是选择性记忆而已。 前几天他说,你什么时候有空把户口本带来,可以去领证了。而那一刻,我发现仍然一丝一毫的情绪都没有,然后当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就这样含糊过去了。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也会经常的想起来,毕竟是一个难忘的回忆。
万卡是一个年仅9岁的孤儿,三个月前被人送到城里的一个鞋匠处当学徒。圣诞节前一天的夜里,当老板一家熟睡之后,万卡偷偷躲在房间里,给他唯一的亲人、远在乡下的祖父写信。万卡一边讲述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苦难,一边想象着慈祥、和蔼的祖父对他的种种宠爱,描绘着自己在乡下生活可以获得的那些快乐。因此,万卡在信中向祖父发出了令人动容的微弱求助:“亲爱的祖父,请发发上帝的慈悲,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会替你搓碎烟草,我会为你向上帝祷告,要是我做错了事,那就像打那头灰山羊似地打我好了。等我长大,我会报你这个恩,养活你,不让人家欺侮你,等你去世,我一定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万卡把写满字的信放进一个他花了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想了想,拿起钢笔蘸了墨水,写上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康斯坦丁·玛卡雷奇。”他想到自己写信居然没有人来打搅,觉得很痛快,就戴上帽子,顾不得披羊袄,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他跑到就近的一个邮筒,把那封宝贵的信塞了进去。过一个钟头,因为有了美好的希望,他熟睡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炉台边坐着祖父,耷拉着一双光脚,对厨娘们念信……可怜的万卡以这样特殊的方法完成了一次自我救助,他不会想到,他寄出的这封没有地址的信不可能送到他祖父手里。这个最后的细节太精致又太残忍,而此时被突然掐断的情节,包含了太多令人难以释怀的情感。
《绳子的故事》既让人气愤又会引起深思,气愤的是真相被掩盖,思考的是制度的不平等。这个故事讲述一个农民在赶集那天艰难地弯下身去从粪土里捡起一截绳子。这一切恰好被和他有过节的马朗丹看见,于是诬告他捡了别人的钱包。奥士高纳被宪兵大队长从集市带到乡政府,他没捡钱包当然不承认,乡长却说出他捡钱包的“细节”。他和诬告者马朗丹当面对质,对方一口咬定一切都是亲眼所见,他们“互相对骂了整整一个小时”。应奥士高纳请求,大家搜了他的身,当然什么也没搜到。乡长叫他先回去,听候检察院指示。最可怕的事发生了,从奥士高纳走出乡政府那一刻开始,便没有人再相信他!他在别人的嘲笑和呵斥中打滚,他像祥林嫂一样拉着别人反反复复讲他的绳子的故事,但别人还没听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就烦了。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极点,他意识到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但仍然更加努力地解释,愤怒抗议,庄严发誓,换来的却是别人背后的议论:“这都是骗人的歪理。”于是他消瘦下去,却还有人为了取乐请他去讲绳子的故事。他终于病倒,结局是他在弥留的昏迷中还在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在中东大桥上,王迅、张艺兴、黄渤、黄磊、孙红雷、罗志祥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都或多或少把眼圈泛红。这是一段把生命浓缩成时间桥的旅途,在所剩的时间内,每走一段就代表度过了一年,生命的长度被标尺化,当男人帮兄弟还在说着1995年如何如何,还在回忆曾经
想起高中时候看过一个小说叫《渴睡》。小说描写精疲力竭的小保姆瓦尔卡,劳累了一整天,渴睡得不得了,她好不容易把所有活做完,冷漠自私的店主又命令她哄孩子睡觉。面对哭闹不休的孩子,劳累至极的瓦尔卡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之所以不能睡觉,是因为有一个敌人,那就是眼前这个不肯入睡的孩子。接下去,契诃夫以冷静的笔触写下了小说的最后一个段落:“她悄悄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去,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了。不到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像个死人一样了……”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角度来看,瓦尔卡掐死孩子可以说是全文的高潮,在此之后,应该还会有故事发生,它们完全可以成为小说的重要部分,但偏偏这些故事没有出现,让我对结局有了无尽的想象。
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甬城东部,隆顺邱家。如同多数城中村的命运,它将整体拆迁。隆顺邱家18号,作为被拆迁的个体,不日也将成为废墟。阿婆早年丧偶,如今年迈,一直和叫“宝宝”的土狗相依为命——这是这个家庭成员的特殊构成。几乎每日清晨,阿婆都会早起,和“宝宝”一起坐在路边看风景——即便眼前一片废墟。因为心有挂牵,所以固守家园——阿婆迟迟不肯搬离,只是因为“宝宝”的归宿。但后来没有水电隆顺邱家只剩下孑然而立的18号老屋。没有办法,阿婆终于要走了。老人去的敬老院,无法带上宠物——即便对她而言是亲人的“宝宝”。“宝宝”以为阿婆还会回来,它一直守望在隆顺邱家18号的瓦砾上……我每次看到路边的流浪狗都觉得特别可怜,希望大家好好保护狗狗们。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早上醒来,阳光洒在我脸上,想起今天有重要的事情便翻身下床。空气里飘散着荷尔蒙的味道,想着你笑的样子,真是让人甜到窒息,认真的刮完胡子,给蓬松的卷发定了型,插上耳机出门的一刻,整个世界都变得充满了活力。平时不怎么开心的门卫对我说早上好,路上的保洁阿姨也对我微笑,洒水车离我的距离刚刚好。在路边的花店买了9朵玫瑰花,花店的奶奶看我也觉得开心,送我一朵说十朵更有意义。我从广埠屯上了地铁,在三角湖出了站,又坐了两站202来到你家楼下,心情澎湃的给你打电话:“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出去走走吧,你有空吗?”你说:“没有。”我觉得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