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让我思索的是,如果人类一直要的不够多,那么又谈何发展?我会希望这样一群人可以生活得更好,得到更多生活上的便利,但这样又会不会对他们的信仰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呢?在变与不变之中,平衡点究竟在哪里?或许我们之所以不同就已经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有些人适合虔诚的许愿按照最原本的状态生活,有些人适合在纷扰的世界中闯出一条前进之路。
或许在藏民的一生中,长途跋涉去朝圣是一件向往的且必然要做的事,在外人眼中,却有太多的难以置信和时而的惊呼。或许还有些人会感觉到震感。但在我看来其实大可不必。他们与我们不过是两种生活方式。这山望向那山时,都会觉得高,但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其实要敬佩的都是自己。我们从这里望过去,看到他们的一路叩拜,用身体丈量土地的坚持;反过来他们望过来,看到我们在雾霾的都市每天伴随早晚高峰的拥挤,去坚守自己的生活,也是不易。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为自己的信仰所付出,那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一路上虽然艰辛却欢乐一些呢?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一开始,对这部电影是带着好奇的。那一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由于曾经了解得太少,总感觉充满神秘。看过之后,没有震撼,没有敬佩,也没有怜悯,而是尊重。透过《冈仁波齐》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看到他们真正面对磕长头的这件事时是欢乐的,我会感觉一丝放心:他们生活的快乐就好。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信仰,他们更容易顺应命运的安排,与世界和解。他们更少抱怨,而是踏实去行动。他们的世界似乎也更简单,更容易获取到快乐。在那个地方,似乎有一种停滞的感觉,人们要求的和所求的似乎永远很单纯甚至近乎单调,他们最大的诉求是通过祈祷和虔诚的笃信来“实现”的。反观不甘心的我们,总要逆天而行,改变点什么。总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去体验未曾见过的美景。总要力争上游去向别人证明点什么。但这两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所谓的高下优劣。这只是我们注定的出生地带来的惯性。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