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刀鱼是 颌针鱼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的唯一一种,也是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其学名Cololabis saira 取自日本纪伊半岛当地对此鱼种的名称,其中saira系俄语(сайра)。中文与日文的汉字都是 ’秋刀鱼’ 可能是源自于其体型脩长如刀,同时生产季节在秋天的缘故。秋刀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种很常见的鱼种。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6个小鳍,臀鳍后有6-7个游离小鳍;两颇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白色,吻端与尾柄后部略带黄色
。本鱼体延长而纤细,侧扁。头较长,背面平坦,中央有1微弱棱线。口前位,前部平直,后部微斜秋刀鱼裂。两颚向前延伸短喙状,下颚较上颚突出。齿细小,两颌各1行,前部较集中,后部少或无。鳃耙细长,无假鳃[2] 。胸鳍小,截形[3] 。背鳍与臀鳍位于身体之后方。均无硬棘,其后方均具小鳍;背鳍具10~12枚软条及6~7枚小鳍,臀鳍具12~15枚软条[3] 及7枚小鳍;腹鳍位于鳃盖后缘与臀鳍起点之间中央偏后下方;尾鳍深叉形[3] ,下叉稍长[2] ;脊椎骨62-69个[3] ;体被为表层洄游性鱼类[3] ,无胃,肠短; 秋刀鱼有几类天敌如海洋哺乳类、乌贼和鲔鱼、板鳃亚纲鱼类等,当逃离掠食者的时候,以在水的表面上滑行。[3] 秋刀鱼是冷水性涧游鱼类,适温范围为10-24℃,15-18℃。虾类和卜足类,其次为鱼卵,挠足类为其比较稳定的饵料[1] ,摄饵活动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摄食。摄饵时的最适温度为15-21℃。日本太平洋一侧的秋刀鱼从8月下旬到12月在北海道至东北地区南下徊游到达日本南方水域,而在日本海侧其南下洄游群不明显,从2月至7月进行北上徊游,到达北海道至千岛外海,其中其南下洄游群不明显。秋刀鱼属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水深0~230米的太平洋亚热带或温带海域中。[3] 小圆鳞,易脱落[2] ;侧线下位,近腹缘。体背部及侧上方为暗灰青色,腹侧面银白色;体侧中央具一银蓝色纵带。体长可达35厘米。[4]
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味道鲜美,所以蒸、煮、煎、烤都可以,而且价格便宜(在日本产地市场的销价每公斤70-90日元之间)[6] 。从上海水产大学对秋刀鱼营养成分分析来看,秋刀鱼蛋白质含量为20.7%。[1] 秋刀鱼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据分析,秋刀鱼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有抑制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的作用。秋刀鱼鲜样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为:
水分(60.62±0.48)%;灰分(0.75±0.01)%;粗蛋白质含量(17.63±0.34)%,低于银鲳[5],接近小黄鱼[6],高于鳕鱼[6]、太平洋褶柔鱼[7]和四大家系大黄鱼[8]等海洋经济鱼类。粗脂肪含量达(21.04±0.60)%,高于许多高脂海洋经济鱼类:带鱼和四大家系大黄鱼[8]等;低于挪威三文鱼[9]。实验结果表明,秋刀鱼属于高脂肪、高蛋白的海水鱼类。据报道,在一定的范围内,风味随肌肉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肌肉脂肪含量达到鲜样的(3.5~4.5)%才会有良好的适口性。秋刀鱼的粗脂肪含量很高,故具有很好的口感。[7]
渔民捕秋刀鱼主要是利用其会被光线吸引的特性。常见的方法是用500瓦特蓝色或白色的强光灯具固定在渔
船的一侧,另一侧则为较弱的红光。当鱼群被强烈的白光吸引集中时,灯光被换到船的另一侧,通常整群鱼就会被网住。以棒受网及流刺网可捕获。自2003年我国大陆成功开发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之后,秋刀鱼已逐步进人中国大陆市场。对于秋刀鱼捕捞技术,在历经刺网、围网等渔具后.现基本以舷提网捕捞作业为主。[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