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家庭条件就比较优越,现在自己在北京也有两套房,但不知为什么,从小就特别节俭,父母倒不是这样的,他们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我小学的时候,二十多年前,还因为我妈给我买了一个200多书包,和他们生过气,觉得他们太浪费,我甚至不好意思背到学校去。我的钱最多的就是用在旅游和学习上,还有投资,对于衣服包包首饰化妆品,这些女孩子喜欢的完全不感兴趣,对自己很抠门,家里洗菜水也会留着冲马桶,剩菜剩饭都自己吃,我妈总说我肯定不是她亲生的,但对父母和亲戚朋友很大方,和男生出去也会抢着买单,让别人买单就心里不舒服,感觉欠别人的似的。我会要求自己这样,但我不会让别人和我一样节俭,每个人生活方式不一样,自己过的舒服,又不影响别人就好。
我觉得对自己不舍的花钱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对自己不舍的花钱,对别人也不舍的花钱,这应该属于抠门的一类;还有的不舍的为自己花钱,却对别人很慷慨,这应该属于奉献的一类;还有的是该节俭的时候必须节俭,该花钱的时候绝不含糊,这属于张弛有度的一类!5.说真的,我比较喜欢最后这个张弛有度一类的人,这样的人活着才叫一个洒脱!最起码不虚伪、不爱慕虚荣呀。
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即使是一母所生,还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认识一对姐妹,都是生活在普通家庭,从小也同样接受了勤俭节约的这种教育。可是,如今两姐妹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面对生活。两姐妹生活都很富足,姐姐讲究高品质生活,妹妹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要说原生家庭,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可见还是和人的性格有关系。
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大多数对于家人和亲朋好友都非常慷慨。比任何人都更爱面子,却唯独不用心呵护自己。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哪里不好,认为这就是一种传统美德。我觉得还是尊重他们吧,虽然每个人都明白,一定要好好爱自己这个道理,但是可能他们理解的不一样,他们觉得这样就很好。
在犹太人中有个叫做延后享受的理论,因为他们知道后续要做的事情更加具有意义,所以给自己花钱就会变得小心翼翼了,而给亲朋好友花钱这不然,花的虽然是钱,得到的是外围的口碑,对他日后的财富积累是有很大帮助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被需要的满足和快乐。
消费观跟一个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关系很大。家贫,父母年迈(父亲四十几岁才成家),他们没上过学,靠务农赚点血汗钱。我是1992年生,从小学就刻苦学习,省吃俭用,因为知道父母的艰辛。我跟姐姐都读了大学,可想而知,家庭的负担和压力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