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初中,有一次亲戚家人们聚一起吃饭,一个哥哥喝多了,拉着我问为什么每次他来都不喊他,非要我喊他一声,在那么多亲戚面前啊,我硬是涨红了脸却开不了口,尴尬的站在桌子前接受一些似笑非笑的眼光和一些嘲笑的声音。不仅如此,每次吃饭非要逼着我挨个敬酒。那有多绝望呢?就是我已经二十岁了依旧害怕和他们一起吃饭,会提前焦虑很久。在学校,高中班主任会特意因此找我谈话。大学辅导员认为这是一种无法理解无法原谅必须治疗的“缺陷”,说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逼我一个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明明内向和外向的性格都应该被接受,可是我却活生生的活成了别人眼里“有病的人”。
内向的性格,却处处别贴上了标签。愚蠢、迟钝、孤僻、害羞、软弱等经常伴随着内向性格的人的一生。人们普遍认为外向必然是健康人类的标志,所以对于内向人的态度虽然说不上讨厌,却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不喜欢与他们交流。甚至因为媒体上一些负面的报道和电影书籍上的刻意扭曲,让人们对内向性格的认识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内向的人很大可能会发展成心理变态。亦因为这样的思想不断流传下来,没有人去更正,渐渐变成了仿佛是公理一般的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思想。慢慢地,没有人喜欢内向的孩子,没有人喜欢内向的朋友,也没有人喜欢内向的伴侣。
我发现我跟一桌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即使是比较熟悉的人我也会一言不发,我发现当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即使我对这件事有看法或者有一定了解我也不会说,我发现我有了思想不会说,看了本书不会说,看了深刻的电影不会说,我基本什么也不说。但我觉得,我什么也不说的时候,是我最舒服的时候,好多时候都想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长大越发现像我们这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是真的不适合这个瞬息万变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但还是乐观积极,各自努力,不枉此生吧。我相信每个内向的人内心都是精彩的。
我越来越发现,内向还是外向,都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它既不会决定你成功,也不会决定你失败,人最终的样子,是由性格和人格决定的。性格是天生的,基于生物学上的行为与情绪模式,可以从婴幼时期观察得出。人格是指经由后天的文化影响与个人经验等因素混合而成的。性格就像地基,而人格则是建筑在它上面的建筑物。它们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现在的样子。我们就像一条有弹性的橡皮筋,虽然总有一个界限,但是可以往外伸展、扩延。
并不是,一方面,对于不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内向者懒得向他们展示自己,亦因这个原因,误解加深。另一方面,内向者喜欢在安静没有打扰的环境中思考,所以给予人孤僻的感觉。软弱:更多时候被人理解成不作为。一般是出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标签。内向者做事方式阴柔,不喜欢矛盾,所以很多解决的办法都会选择“回避”这种技巧。正因为这样不断回避,没有真正解决到问题的关键,自然而然被人理解为软弱。
其实内向和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偏好而已。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你可能更加倾向于内向一些,别的人可能更加倾向于外向一些,仅此而已。每一种偏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内向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实内向者本身更加沉稳,考虑问题更周全,而且他愿意花很多时间理解和观察别人,而这些是外向者往往不具备的优势。内向的人总体而言,可能更注重持久的、长期的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