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年轻朋友最近写信给我,说到自己职业的选择,说感到茫然,他说常看我的博客,问我的建议。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理解是遇到情感问题大家应该去问连岳,遇到职业发展问题应该去问徐小平。我没有答案,不过我可以帮你思考:
其实关于职业发展的问题,别人或许能提供一些开拓思路的方法,但是答案在你手里,就看你会不会提问了。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浪漫片,叫Notebook。这上面女主人公选对象的方法倒是一个职业发展的寓言。
主人公富家女艾丽爱上了木材加工厂小伙子诺亚。诺亚很穷,但是爱她爱得很彻底,也能看透她的内心,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轰轰烈烈干柴烈火。
嫌贫爱富的艾丽妈妈不同意,从中作梗,截获诺亚所有来信,让艾丽绝望中与洛郎订婚。洛郎一表人才,家里也有钱,他还有风度,说话和顺,不和艾丽争吵,客客气气。表面上看,答案是明显的。要是你的话,你怎么选择?电影的答案是艾丽最终选择了诺亚。
电影中的选择过程倒是颇让人受启发。我摘几句台词,作为职业选择的参考,你要是用来找对象也可以,后果自负就是了:
What do YOU want?
当女主人公面对诺亚说自己难以选择的时候,诺亚发现,她难以选择,更多是因为受到他人说法的左右,比如她父母认为她应该嫁给什么样的人。诺亚说:你别管洛郎怎么想,你妈妈怎么想,你甚至不要管我怎么想,你问问你自己,你到底需要什么?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都要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我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别人没有办法替代自己回答。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今社会上一个很不好的倾向,是用一些少见的成功案例,剥离出来的一些粗浅原则,去指导所有人。比如所有人都在说提升领导力,让人以为,在职场,好像只有做领导才行。有人根本不是这块料,跑到那样的位置上做得很累。其实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给人出谋划策,但是实施不行,那么他在顾问的位置上更开心。有的人喜欢推销一切,你让他在营销和销售的位置上他如鱼得水。所以你得弄清你是leader, adviser, teacher, seller, translator, operator… 还是什么都不是,you fuckers and suckers! 你喜欢做什么,是lead, advise, teach, sell, translate, operate? 然后加上个er, or,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说明你的职业定位了。
人不可能什么都行,今天我看到这么一句话:聪明人的一半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行(Half of being smart is knowing what you are dumb at).知道并承认自己不足的人才是聪明人。
Can you picture yourself in 20, 30 years?
诺亚的另外一句劝诫是:你能否想象过了20年,30年后,你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很多选择看起来并不难,因为有些职业你可以一眼看到底,知道以后是什么样子。比如在美国高校当教授,你几乎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图景,精确到每一年,比如前面几年熬终身教授,熬到之后如何做研究,学术服务或者教学,这个是不是你喜欢的生活方式?或许是,或许不是,这都是不难想见的。
See that guy over there?
艾丽的妈妈也想帮她做决定,于是带她去一个工地看她曾经的恋人。“看到那个家伙了吗?20年前,我和他疯狂相爱,可是如果嫁给了他,我今天生活不知是什么样子。” (她后来也说自己其实挺后悔,她仍然深爱着她,她现在的生活太闷。)
有的职业没有那么清楚,可是看看周围的同事,尤其是做了几十年的老同事,你或许可以看见你做这一行做下去是怎么回事。我一开始做教育技术这一行,很激动,直到我后来看到一个从事我这一行的一个老头,由于技术更新太快,他根本跟不上,于是成为笑柄。和他一样的家伙很多,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这一行做下去,要想出类拔萃,就得像小白鼠一样不停地跑,而且后来的人总会掌握更新的东西,随时让你过时,你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你自己的绊脚石。看到这一点后,我的激情就转移了,和艾丽一样,回到了自己的“初恋”,亦即摆弄文字上来。
Who says it’s going to be easy?
那个诺亚不仅穷,而且和艾丽在一起的时候,爱就爱得要死,吵就吵得要命。艾丽说,你看我们两个一起有什么好,老是吵。诺亚说:是啊,我们99%时间都在吵,你自己也是99%时间都让人头痛,可是谁说这结合容易呢?我们本来就要去解决这些分歧,去磨合的啊。那个做生意的洛郎倒是和艾丽互敬如宾,可是也不会去花什么时间和她在一起。工作也是这样,谁会说哪门工作容易呢,条条蛇咬人,不付出你的热情、善意、耐心,什么事情能那么容易?如今我们看奥巴马当选,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须知在选举早期,很多竞选班子的成员觉得看不到希望,在团队出现悲观情绪的时候,奥巴马把他们叫到一起开会,问了一个问题:Who says it’s going to be easy? Raise your hand.没有人举手。
Is it about security?
当艾丽犹豫,甚至要想嫁给富家子弟洛郎的时候,诺亚问她:Is it about security?So it’s money! 他说艾丽还是图个安全感,想找个有钱人。在有钱人臧天旭都被抓了之后,我想大家一定都在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有一种安全感,是当艾丽年迈,成了老年痴呆之后,诺亚还是日复一日来给她读书,读他们自己的故事。你可以说这是浪漫,也可以说这是安全感。像一头暴发户一样买999朵玫瑰,不过是花钱买别人种植的成果,这有何难,又不是你自己种的,有本事你天天买,一直买到老去!
言归正传,我们职业真正的安全感是什么?谁曾料想,当初一窝蜂去读计算机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会遇到网络泡沫的爆破?谁曾想到,接着一窝蜂去读金融的留学生,今年毕业后会遇到华尔街的冬天?套用肯尼迪的一句话:不要问你去什么热门专业,而要问什么专业里你会成为热门。
凌晨的时候看了一部非常像童话的电影——《恋恋笔记本》。
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一对初恋情人经历种种悲欢曲折终于破镜重圆。浪漫而又美好。
然而让人觉得不同的是,整个故事是穿插在老年的回忆里,年老的他把这段往事读给已经失去记忆的妻子听。
他们已经相守了一辈子,有了儿子,孙女。他在最后的时光里仍然要陪着她,等待奇迹。
他说,因为她是我的宝贝。
故事读到了结局,她也终于想起了他。虽然只是很短暂的时间。
她哭着拥抱他,对他说我爱你。
午夜的病房,他悄悄走到她的床边,轻唤她。
她张开眼睛看着他,叫他的名字。诺阿,你相信我们的爱会创造奇迹吗?
他说,我相信,所以我才会把你带回我的身边。
她的眼中泪光晶莹。我们的爱会带我们一起走吗?
我们的爱无远弗届。
他在她的身边躺下来,紧紧握住她的手。
他说。我会一直守护你。
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就这样一起牵着手离开。
如果童话的结局是这样美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感伤?
看到即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仍然没有一丝更改的爱,竟洋溢着浓浓的悲剧色彩。
这样一份亘古的爱情,让人泪流满面。
童话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遥不可及。
她喜欢穿红,那么热情洋溢的颜色,就像她的性格。
他之前是一个快乐无忧的人,失去了她以后变得沉默和颓废。
他答应要重建一座庄园给她,有一个面朝溪流的房间给她做画。
他写过365封信,全部被她妈妈私自扣押下来。
他经历了一场战争,她再一次恋爱。
她在报纸上看到满面胡须的他和他身后的庄园,控制不住飞身去找他。
他们在大雨中争吵,终于明白他们依然彼此相爱。
这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每个人都会经历恋爱,但是彼此坚定至死不渝的爱情未必谁都会有。
爱情没有那么多借口,如果不能圆满,只能说明爱的不够。
相信每一个深爱彼此的情侣,心里都会感到幸运,世界这么大让我遇见了你。
如果你在恋爱中,我推荐你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没有恋爱,也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爱情更纯粹更自然,更来源于我们的大脑荷尔蒙。
在二战前期,在美丽的海边小城水溪镇,美丽的艾丽和帅气的诺亚相识相爱,相吻相拥,当他们想要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战争爆发了。
这不是一场富家女和穷小子-罗密欧朱丽叶的故事,在战争背景下,只有生与死,离与别。情节总是那么阴差阳错,诺亚回来找不到艾丽,艾丽来了也找不到诺亚。水溪镇是缘分开始的地方,也注定是爱情结束的地方。
最让小叨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场景。
不得不说,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小叨眼里也泛着泪花。其实,谁都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纸张能够记录的就是那些我们回得去的地方发生的那些回不去的事。
恋爱的时候,我们不曾去想分手后会怎么样,总感觉那是不可能的事,可这些不可能最终都会发生。校园的梧桐树见证了太多的分分合合。
看了这部剧,我也回想过,假如遇到曾经最熟悉的她站在街边我会怎么办?
故事的末尾,几十年后,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坐在疗养院的长椅上,读着一个笔记本里的故事。老太虽然老了,记忆不好了,但依然记得当年的爱情。
老太就是当年风华正茂的艾丽,为伊读书的老头就是追寻一生的诺亚。
我们这一生难免会遇到障碍,但我们需要相信障碍和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两个人只要有爱情,就需要努力。我讨厌用坚持两个字,因为我们的事是心甘情愿的,坚持这两个字总是让我感觉是被迫的。
祝愿天下有情人能够一直在一起,不用忍受分离之苦。
一个浸润着鲜红与纯白的爱情故事,写在一本洒满昏黄的笔记本上,被一位老先生(詹姆斯•加纳饰),一遍一遍的讲述。老太太(吉娜•罗兰饰)总是静静的听着,好奇的追问结果。在一家疗养院,这样不变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
笔记本上,秀美的字迹,记载着发生在那个夏天的爱情。
艾莉(蕾切尔•麦克亚当斯饰)是富有人家的千金,她随家人来到小镇避暑。在一个充满梦幻的游乐场,邂逅了诺亚(莱安•高斯利饰)。诺亚没有钱,却活的很快乐。艾莉在他那学会了自由,得到了欢笑,两人很快热恋起来。然而在艾莉父母的阻挠下,相爱的两个人,就被分开在夏天结束的那一刻。随着诺亚的365封信被偷偷藏起,艾莉在7年后终于放弃了等待。就在她要步入教堂的前一天,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诺亚曾许诺给自己建造的白色房子。一切记忆,全部苏醒…… 也许,应该苏醒的,不是故事中的,而是听故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