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僧不帮老龟问寿命,真的只是忘了吗?唐僧肯定是没有忘记这件事情,但是他没有向如来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不该问,另一个是他不想问,唐僧取经其实是一次修行,而修行是不能带有任何个人利益或者目标的,也就是不能有任何的附加条件,所以他不该问;他不想问的原因也是这个,对于老龟来说,它也是一种修行,应该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它这样问,其实就是修行还不行,没有到达境界,所以唐僧已经知道结果,所以不想问。
我们这里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领导让你去办一件事,回来后,领导正要奖赏你,或者提拔你,你告诉领导,办这件事时,有一个人帮了我很大的忙,他让我求您一件事,这个是不是有些不懂事呢?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人把本该自己做的事情,当作了筹码,非要让别人给自己好处,其实老龟在无形中,犯了这样的错误,到回来的途中,它恼羞成怒其实更加坐实了这件事,就是它修为还不够,这个结果其实如来早就知道了,心中杂念太多。
西游记的全过程就是一次人才选拔,只不过通过了唐僧师徒作为主要核心,对于沿途的妖魔鬼怪都是一次考验,这里体现了很多神仙对自己下属管理不严、有些神仙的司机、看门童子、烧火做饭的家人,都会借着神仙的能量到处犯事,这是西游记里面所讲述的,对于一心做正事的唐僧师徒,百般刁难,设置障碍,虽然写的是神仙事,其实讲的是人间情,沿途权、钱、色的引诱对于唐僧来说都是难关,还有用生命威胁的,所以这次考核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
有关系的妖怪有神仙保着,出了事也没有问题,没有关系的妖怪都被孙悟空给打死了,只有观音是抱着拯救的心态,沿途收了黑熊怪去给她看家护院,收了红孩儿给她送快递(散财童子),收了鲤鱼精作为她的莲花池中的观赏鱼,总之能不杀的绝不杀,其实对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她也是同样如此,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所以整个考核过程中,只有观音是公正和平和的,其他的神仙机会都有私心杂念在里面,纵容和包庇和自己有关的妖怪,甚至如来、托塔天王、太上老君、玉帝等都有这样的情况。
老龟属于一心向善,独立修行的,它没有上层的关系,只能通过帮助有仕途的唐僧,想借此捞一些关
系,其实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让自己的修为浪费了不少,它属于没有通过这次考核的一个悲剧人物,这里面真正通过考核的其实就是唐僧一人而已。
我认为唐僧不帮老龟问寿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唐僧的确是忘了在佛祖面前问老龟的寿命了,第二种情况就是唐僧并不想帮老龟这个忙。
一、唐僧的确是忘了在佛祖面前问老龟的寿命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第一种情况,很多人认为唐僧忘了给通天河的老龟问寿命也是观音菩萨在背后操控,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并不符合常理,因为当时唐僧自己没有给通天河老龟问寿命,等到唐僧师徒离开以后,观音菩萨才算出似乎是少了一难,这才急忙指挥通天河的老龟把唐僧师徒和经书扔到通天河里。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唐僧或许真的是忘记了,因为唐僧当初离开了通天河以后,又过了好几年才到达西天极乐世界,唐僧虽然是金蝉子转世,但是毕竟仍是个肉体凡胎,所以将通天河老龟的嘱托给忘了也是人之常情。
二、唐僧并不想帮老龟这个忙
其次来谈谈第二种情况,也就是网络上常见的“阴谋论”,这些“阴谋论”认为唐僧就是故意不帮通天河老龟问寿命。在说唐僧故意不给通天河老龟问寿命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孙悟空第二次被唐僧赶走时的情况,当时孙悟空打死了人并言之凿凿地说那些人是该死的土匪,这时候唐僧却说生死自有定数,不应该由孙悟空来干预。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唐僧其实是一个讲究“顺其自然”的人,所以他不帮通天河老龟问寿命也是不想提前预知未来,同时他也担心若是老龟的寿命所剩不多的话,老龟可能还要请唐僧帮续命、重生之类的忙,唐僧自然是不愿意参与到这些事情中去的,为了避免生出诸多事端,所以唐僧干脆不给通天河老龟问寿命了。
对于《西游记》,有人喜欢其中的大闹天宫,有人喜欢真假美猴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却喜欢"通天河"的内容。因为这里融入了太多西游理论。
针对标题,我先表明态度,唐僧没有帮老鼋问归着之事,绝对不是忘记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著的"天地之数":
所谓"天地之数",不仅仅描述了西游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最最关键的是《西游记》一切理论和基本架构都围绕着它而展开,它是整部《西游记》的无上公理。
其中"子会将终,近丑之会"、"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和西游后续有什么关联呢?生活中我们看小说或者电视剧时,时常会见到"阳极而生阴"、"阴极而生阳"这类话。这些句子的含义和"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基本相同,都是"极而生变"的意思。原著中有太多太多的"九",就是这个原因,九是极数嘛,诚所谓"变化无穷还变化",得变了。
掌握了"极而生变"的规律,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孙悟空的修行之旅。
石猴离开花果山来到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言、学人穿衣,这是去兽心而做人。一直到方寸山前七年的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等等,这是学人道,"欲做事先做人"嘛。以上也就是儒道了。
七年后,孙悟空又跟须菩提祖师学习了"显密圆通真妙诀",从其内容上理解,不外是道家的"捉坎添离"理论。所以这三年是修道了,即有为之道。
之后皈依佛门,与唐僧共赴灵山。这一时间段就是修佛了,即无为之道。
以上孙悟空所修儒、道、释全部之旅合称西游之圣道。当然,儒道释之间也遵循着"极而生变"的规律,即"儒之终而道之始,道之终而释之初",这样才合"天地之数"。故"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可能有人对"儒道释的圣道"理论持有怀疑态度。我就结合猪八戒的修行之旅,为大家做个祥解。
太白金星曰"九窍八孔者,皆可修仙",人为九窍,兽为八孔。这里所说的"兽",并非指兽或禽,而是特指兽心!为什么这么解释呢?回过头来看"天地之数"的最后一句,"故曰,人生于寅"。这句话的前面说了"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三才定位",很明显"故曰,人生于寅"在重复前面的话。为什么要重复呢?为了凸显出这个"人"字。众所周知,孙悟空为求得长生不老而踏入修仙之旅,所遇樵夫是一孝子,其与神仙相邻,即"孝与仙相邻"!言外之意具有孝心才可修行仙道,"孝为百行之原"嘛!孝者为人心,不孝与禽兽何异。所谓"九窍八孔者,皆可修仙",重点在去兽心为人心。总之,欲求仙道先修人道!
对于猪八戒而言,虽说是天庭一仙,但必然经历了人道的修行。不仅他,所有仙佛都有修人道的经历。这就是西游圣道的基本架构。
明白了"欲求仙道先修人道"的道理后,我们再来看看猪八戒为什么被贬凡间。
看猪八戒如何说:"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两千锺,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
为了便于理解上面这段话,我们还得回到"天地之数"了解两个理论。
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这段话容易理解,而且折射出一条重要论据。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交合可生万物。所谓阴阳交合,即"阴阳混化"为生象。展开说则是孤阴独阳则不生呗。"阴阳混化"做为一条重要的论据在后续西游反反复复使用。稍等,一会儿就要用到。
在"天地之数"里还提到一个字:"易"!很重要,它涉及到如何正确解读《西游记》的问题。这个易字特指《易》,它包含数、象、理三要素,当然《西游记》也借用了这三要素做为书写手法,用象、数来证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理。这就是为什么《西游记》里有那么多数字的原因。
好,掌握了这两条理论,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猪八戒所说的这段话。
所谓"天蓬",与乌巢的巢、碗子山波月洞如出一辙,蓬、巢、碗外圆而内虚之象。"蟠桃会",二人才为会。"醉酒戏弄嫦"未遂,不欢而散之意,不合"阴阳混化",即非生象。"打了二千锤",二为乙,乙木柔弱之象。"不期错了道路,投了母猪胎里",走错了路,归入兽道。"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自称"猪刚鬣",什么意思呢?古代祭祀活动所用祭品。
入错道,不合天地之数,则死路一条。那么正确的道路又是什么呢?通过后续剧情大家都懂的,皈依佛门!有为之终,而无为之初。极而生变嘛!
以上,通过猪八戒结合"天地之数"进一步了解了西游圣道的架构,所谓"三教一家"极而生变,变则通,不变则亡。
西天之旅十万八千里,通天河居其半,去大唐五千四百里,距灵山也是五千四百里。悟空道:"老鼋,走稳啊!歪一歪,照头打一下"。
"五千四百"、"歪一歪,照头打一下"是否似曾相识。不答老鼋之所托,乃无字真解!
唐僧取经历经八十难,还差一难,就是给老龟一个机会,渡化它成仙,如果他能将唐僧师徒平安送过河去,那么他将功德圆满羽化升仙,可惜老鬼听说唐僧忘了问佛祖这件事,毫不留情把唐僧师徒推进了河里,结果唐僧师徒八十一难难满,而老龟也升仙无望,唐僧也知道,但是无法直接点透老龟,只能靠他自己去感悟,不然不可能会真正的功德圆满。
应该是忘了,毕竟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老乌龟的事情又在很早之前,没有人提醒,肯定忘了。
确实只是忘了而已,因为唐僧这个人是特别善良的一个人,他不可能专门去不帮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