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观念:尊重,从来就不应该是被“平等赋予”的。尊重,是要靠“赢得”的。它主要来自于,你达成过什么样的成就,造福过什么样的人群,抗拒过什么样的诱惑,坚持过什么样的原则 等……而这些,往往,都会反应在那个人的社会地位上。所以,决定是否要更加尊重一个人时,第一时间,先参考对方的社会地位,这个过程并没有错。因为,那多半是对方“赢来”的。就算后来,发现名不副实,顶多,自己再修正态度。非常合逻辑。而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没做,只是吃喝玩乐,在家里当个米虫……那我们对他,只要做到基本的“礼貌”,其实就够了。凭什么,要对他平等赋予“尊重”?平常,我们说“人没有高低贵贱”。指的,是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人的付出跟成就,当然有高低,所以,达成的社会地位,当然也有高低……这,是很正常的。人的品格与坚持,当然有贵贱,所以,造就的社会地位,当然也有贵贱……这,同样很正常。所以,不要轻易偏激,不要轻易抱怨社会现实。不要怀抱虚假的平等。尊重,不是赏赐,而是勋章。别等人家发放。去赢得!
制度上的平等可以实现,但人心中的平等永远不可能达到。即使行为上互相尊重,内心的尊重总是要有一个来源。我可以尊重别人身为人的权利,尊重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其它对你的尊重总是要有原因的。在我看来,尊重是应该被赢得的,而不是被施舍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在人与人竞争的社会,“变得更好”这种理念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这无疑也是一种分级机制。更努力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当然这种机制也有很多副作用,这个展开就太庞大了,先放置一边。“电闪雷鸣的海洋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物竞天择中多少生命被残酷的淘汰,但如果最初的世界是一潭死水,那现在则依旧是一潭死水。”我希望世界可以变的人人平等,但不希望它变成一滩毫无希望的死水,矛盾其实又不矛盾。
尊敬的前提,是理解。 我承认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同身受,但让自己平静,尽可能地保持侦探般的理性,这非常非常难得。理解一个人的过去,哪怕是你不完全了解的过去,才能知道他/她的现在是多么自然而然。 我想到的最准确的答案是三个字——微积分。 一个人的现在,是过去生活的积分。必须清楚的看到,今天所有的遭遇,不知是过去多少微小的因子作用造成的。在这种长时间积分的结果下,抱怨逃避当然是没有任何用的。因果决定一切。尽可能地理解,才能达成和解。与自己内心的和解,才是对别人最大的尊敬。这太不容易,但不应该放弃。
尊重他人到底是为了他人还是为了自己,这个问题很重要。仅就我自己而言,当然是为了自己。不尊重品行有缺陷,道德有瑕疵的人,就得做好被对方识破开骂开打的准备,这是风险成本,然而这个成本发生得毫无必要。尊重是种形式上的礼仪,是种润滑剂,意在减少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内心真实想法毫无关系。比如,尊重某些民族习惯,我当然果断尊重,或者换个说法,怂了…
我自以为爱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种对知识的贪婪渴求,一种对推动知识进展的不倦热情,以及对每个进步的志得意满。我一度以为,这一切足以给人类带来荣光,由此我鄙夷那帮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是卢梭纠正了我。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这种见解能够有助于所有其他人去确立人权的话,我便应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劳工还不如。——康德
尊重,我的理解,是平等待人的態度。不管見到對方是男是女,黑人白人,外國朋友骨肉同胞,當官洗碗,富翁窮人,博士混混,內向外向,直彎,諸如此類,一律平等相待,而不以勢利眼生分別心。尊重不等于贊同和認可。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心底里做不到,就乾脆甭裝蒜了。表面紳士,一望而知,更令人作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