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灵鸡汤,只强调了一个人自己内在的修炼与责任,而淡化了大环境中的身不由己与龌龊。心灵鸡汤的营养里看似充满智慧,但若全然依此去现实中复制,会发现很多碰壁和怀疑。不如承认现实的丑陋,不如承认自己的无奈,不如怀着一颗有些绝望与迷茫的心去上路,靠自己体验和挣扎。弯路是必须的,人生不能没有痛苦。给人一味灌鸡汤,犹如养育一个孩子,指导他的一切行为,避免他的任何一个试错,结果不过是孩子因为失去亲身经历与经验,而不能真正成长和成熟,是另一种模式的急功近利。鸡汤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已经愿意承认生活不那么灿烂的一面了,也意识到并没有什么人定胜天。简单说,就是活着随性一点,不必刻意追求完美,哪怕缺憾多多,也可以接受。
灵鸡汤应该是积极向上的,阳光的,最好是离现实贴切的,能给予心理安慰与营养,给人以力量。让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活力,面对现实的。但是现在一些东西有的想象的东西太多,不切合实际,脱离生活,读完之后感觉飘的非常远,没有任何具体的意义,当人遇到困难,看到后更觉得迷茫,没有起到把人心里的犯愁状态指引到一个有希望的地方,而是更加的添乱,有些人社会层次较高,从生到老吃穿不愁,不去体验生活,用自己学到的文学,创作作品,没有老百姓生活过的经验,没有体验,作品华而不实,与世隔绝的作品必然不让百姓接受。凡事离老百姓太远的东西必然会不被老百姓所喜欢。
最讨厌的文章,就是给你端上一碗鸡汤,看上去很暖,却不给你勺子;或者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或者只是片面的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另一个角度的问题。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懒,我总是骂他,然后这哥们有一天终于准备干活了,却看到一篇文章叫《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他就觉得,对呀,我着什么急?还有一个高中朋友为了考研,天天努力,他都已经快要改变自己了,却碰到那篇文章叫《上天有更好的安排》,于是,又开始给自己的堕落找理由。
心灵鸡汤本身是很有营养的,之所以现在很多人讨厌鸡汤 因为喝腻味了今天和这种做法的鸡汤。明天喝那种做法的鸡汤,每天都喝不同做法的鸡汤,心不坚定了,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味道的鸡汤。所谓贪多嚼不烂,消化不了 起了冲突。 千门会不如一门绝,其实所有的鸡汤其中心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可以做到灵活运用到任何场合中,一理百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了,以至于每个人都能说几句,成了娱乐的段子一样。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作为文学体裁的作品也一样,来回重复一个道理,只是换个比方而矣,因此人们不爱看。文字过于大白话,没有回味,想象空间,看一遍就不想再多看,好象缺点文学中的艺术效果,又不是豪放派的大气磅礴,审美疲劳所致。有的鸡汤文缺乏深刻思想,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觉得做作,哗众取宠,开始反感。
贴切于读者的鸡汤,能与读者达到某种共同点,起到共鸣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心灵鸡汤。反之有些脱离现实,自认为高大上,胡绉乱编的鸡汤,就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如今打开网络,充斥于网络上的所谓的心灵鸡汤都属后者,怎么不会让人感到反感。不是反感心灵鸡汤而是缺少真正的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