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多人都经历过一段孤独的时期。这里的孤独不仅仅是狭义的“单身”,也更有可能是去了一座遥远的城市求学,因工作搬迁到另一个新的地方开始全新的生活……诸如此类。在这些情境中,有些人能够享受孤独的乐趣,自得其乐。有些人则做不到,缺乏稳定的、熟悉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倍感煎熬。不管怎样,如果你因为孤独而不开心,不妨尝试下面的六种方式,从认知与行为上做一些改变,让自己更好的面对孤独。
承认你感到孤独,孤独感,其本质是一种中性的体验。如果你能接受且能控制它,那么它可以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譬如独处或隐私)。如果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那么它就可以是一种消极的体验(譬如孤单或隔离)。独自幸福的第一步是欣然接受你是孤独的现实。这不意味着你有什么问题,也不意味着你不招人喜爱。它仅仅意味着,“关系”并不是你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万个大学生,应该有一万种不同的大学生活。找到并选择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需要你自己思考到底想要在大学里得到什么。为了讨好别人或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做一些事,倒不如讨好一下自己。健身不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而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与愉悦。努力让自己变优秀,是为了成就自我,而不是试图在恋爱关系中获得谈判的资本。
当我们的外貌、身材与主流审美不相符合,可能会让我们被他人孤立,或自我孤立。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过度肥胖,会带来自信缺乏,并阻碍人们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另外,在其他社会归属身份上异于主流的人,例如同性恋、贫困家庭子女、外乡人、残障人士等,在升入大学、换新环境时,也有更高的风险陷入社交孤立。
能不能变好,取决于自己做每一件事的意义,取决于是不是思考之后,为了自己而去做一些努力。和社交还是独处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了成为更优秀的人,独自努力克服困难,丰富自我的经验固然好,但去寻找其他优秀的人社交、借鉴、学习也未尝不可。途经不同,但希望你想清楚最终的目的,你在大学想要得到什么。
年轻时的社交孤立,也可能会为之后的人生埋下隐患。从身心健康的角度,除慢性病,社交孤立可能会增加老年患痴呆的风险,对认知功能也有一定影响;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学生时代的社交孤立,可能会影响我们获得友谊,发展亲密关系,以及在从学校向职场转换的过程中建立职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