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是魏延,没有死在战场之上,敌将之手,却被自己人杀了,并且是诛灭三族。更可恨的是背了千古骂名。受《三国演义》影响,大家都觉得魏延有反骨,而被诸葛亮遗命所杀。而史书之中并非如此。首先魏延并非《三国演义》中所讲,卖主求荣投降于刘备。而且刘备非常器重魏延,封候拜将。其次,诸葛亮并非与魏延不合,也未说过此人有反骨,与魏延不合的另有其人。此人便是杨仪。此人一直追随诸葛亮,但嫉妒心极强,并且心性狭隘,最后也死于此。魏延生前屡献奇计,战功卓著。第五次北伐被任命为前锋。诸葛亮死后,魏延并不想半途而废便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而杨仪却意见相反,认为丞相已死还打什么打,速速撤军,并任命魏延断后。魏延不服,便追上杨仪,放火断掉后路。杨仪便上奏魏延叛变,并命马岱斩杀魏延。元代的郝经也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所以,个人认为魏延是死的最惨的一位。
袁术称帝后,曹操大怒,派十七万大军征讨。期间,袁术“坚守寿春”不出战,企图拖垮“粮草接济不及”的曹操。管粮官王垕禀报曹操:“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曹操说:“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问:“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说:“吾自有策。”王垕得到命令后,便按照曹操的意思“以小斛分散”,结果招来了将士的“嗟怨”,“皆言丞相欺众”。为了稳定军心,解除“谣言”,对王垕做了一定安慰之后,没容王垕多说一句话,“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然后出榜晓示“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一场“众怨”就这样化解了。王垕得到曹操的指示犯了错误,却被当成了“替罪羊”斩首,王垕死的着实冤枉。
曹操攻破了徐州后,袁绍准备攻打许都,以铲除劲敌曹操。谋士田丰向他提出了“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的合理化建议后,被袁绍否决。田丰叩头强谏“若不听臣良言,出师不利”,再次激怒了的袁绍,被袁绍“囚于狱中”。官渡之战前夕,身在狱中的田丰又向袁绍上书“今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大怒,“欲斩田丰”,被众官告免。官渡惨败后,袁绍“大悔”当初没有听从田丰的劝告,但恐回去“羞见此人”,便派人去狱中杀田丰。一片忠心为主的满腔热诚换来杀身之祸,田丰够冤的。
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与陈宫结伴逃亡,途中行至吕伯奢的庄院求宿。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为了款待曹操,特意出门买酒,让曹操在家等候。期间疑心很重的曹操“闻庄后有磨刀之声”,遂“潜步入后堂”,在偷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的话后,便与陈宫一起“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他们得知“误杀好人”后,“急出庄上马而行”,在潜逃途中,正巧碰上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害怕“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所以趁其不注意“挥剑”将其砍死。一片好心换来了全家被杀,吕伯奢一家九口死的冤枉。
演义的话应该是颜良文丑,刘备跟颜良说过关羽的相貌特征,颜良见到关羽的时候还以为是来投奔的友军,没来得及应战就被关羽斩了,文丑也是反应不及被关羽斩杀。小说在汜水关一段提过,关公斩华雄之前袁绍曾说,颜良文丑二将有一人在此就可立斩华雄,官渡之战时期颜良还曾阵斩魏续宋宪,二十回合击败徐晃,而徐晃后来在樊城时能够力敌关羽,由此推断颜良武艺其实应该不在关羽之下,就算再不济也至于一个照面就被干掉;而文丑更是能稍胜青年时期的赵云一筹,也不会差此时的关羽多少。
刘大爷一生多灾多难而有惊无险,东混西闯却是每次都必逢凶化吉.在曹操,袁绍麾下混饭,东吴抱得美人全身而退,跃马潭溪,与庞统换马逃过一劫...本来西川打下1/3江山又称帝,好日子开始来了,却为了报义弟之仇举倾国之兵伐吴。意气用事迟早误事,这话说得没错。要是他像曹操一样狡猾一点,说不定东吴就给灭了。还是被仇恨冲昏了头,火计自己的军师已经不止一次让曹操吃苦头了,没想到居然自己也不提防。最后大败白帝城郁闷而死,怪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