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小生长在清贫的农村,那时候,物质生活很贫瘠,我亲眼目睹,每到开学季,父母亲都要为我们姐弟几人的学费辛苦张罗,那时候,学费,不多,但家里收入实在有限,尽管累死累活,仍然象一座大山压在父母心头,至今仍记忆犹新,父亲那皱褶的脸,母亲那忧心的眼睛。感同身受,责任在肩。当参加工作,有了工资,欣喜若狂。永远记得第一次工资,发了436元 ,二十年前,那可是一笔巨款,第一次买了几斤肉,骑了二十多里的自行车,和家里人一起分享,也从此,开始了供养弟弟上学,因为父母亲老了,病了。所以好几年,都是月光族。后来弟弟自食其力才有有好转。所以,一旦能够,我便积极攒钱 ,因为小时的经历,因为挣着死工资,因为仍然不属于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因为有了更多的负担,每月都不敢大手大脚,把钱花光。现在,人到中年,欲望渐少,花钱更少了,除去必要的开资,每月都要积攒一点,细水长流,精打细算,日子才能平稳安全,波澜不惊,遇事有准备,不是吗?我不是月光族,我也不反对月光族,个人自由活法,根据实际情况,精彩快乐舒适就好。
我并不是出生在“富裕人家”,自己倒是一直都在攒钱。自认为很节俭。小时候父母供我读书上学,花费也相当大,并深知如今生活来之不易,出来工作后,一开始工资也不算高,但每月都能省点钱来,生活中能省点就省,但基本生活需求还是先要满足,还是自己要好好对自己。眼看将来,也该成家了,一看银行卡余额,责任感随之而来,告诉自己未来的家庭我拿什么去建立,我的孩子我如何更好地养你、教育你。在某些消费观念上,我不抠门,但也称得上是佛系消费者,欲望也没以前那么多,现在该有的有,想想还是每月存点钱,毕竟未来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也许有意外,也许我爱的人有一天卧倒病床,但我希望那时候可以跟她说一句“没事儿,一切有我呢”
从毕业工作开始,我是每个月都会存些钱的。赚2000一个月的时候存下500。赚3000一个月的时候存下1500。赚5000一个月的时候存下2500。不要过于追求每个月存款金额的多少,重要的是要养成存款的习惯。攒钱是一种态度,在适当的领域花销,比如提升自己的能力,听大咖讲课,学习新课程。提升自己以后,你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源。开源以后你养成的攒钱习惯就发挥作用了。有的人月赚2000会存1000,有的人月赚10000,一个月能透支5000信用卡。这就是存钱的习惯和心态不同导致的两极分化。所以我的回答是,我当然是每个月有存款的。
很穷,赚多少花多少,上个月花了2万多
都算不上 我是分文没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