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文言文跟白话文,都是文字,而且文字一样,但是,语境不同,同一个意思的文字组合不同。文言文中一个字的含义,跟白话文中同一个字的含义,并不相同,甚至相去甚远。——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是文字,都是人用来表达意思的。按道理讲,只要完全掌握了,文言文,完全可以用白话文说清楚。不过,确实太难太难了。——因为语境差异确实太大了,这就像两个人在聊量子力学,你让一个高中生去听,听得懂吗?或者,夫妻两人在聊家人的事儿,你让一个外人去听,听得懂吗?必须告诉你谁是谁了,那才可能明白。——语境,一是学问层次有差异,二是背景人物的信息有了解的差异。而听得懂,就在于信息对等,学问相通。
其实文言文是“文人”故弄玄虚,是让普通人听不懂的语言。有人说文言文言简意赅,省了不少纸墨,其实不然,知乎者也亦焉哉那么多虚词,我吾余汝等已经有的字再弄出几个来……。在比如:人说:做完作业很轻松,远方的朋友来了很高兴,我的好别人不知道我不着急。写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韫不亦君子乎。区别大吗?一个都能听懂,一个非得文人解释才懂。文言文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解释的五花八门 ,许多根本就不是原有的意思。
就现在来看,我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就是白话,但是咱们的文化讲究意境,进而语言文化也是讲求意境,也就是讲话干练有涵养,故而有时也会用片段的文言文来达意,所以现在来说,胡适这句话只是太极端,对历史来讲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我们应站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看。一个急需探索救亡的时代,若不表明一个强有力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的态度,那么中国文化在面像世界上是很难。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绝不是踩在传统文化上去宣传新文化的。
无论对古对今,这句话是没有太大错的,而这个问题,用现在的历史背景去误导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句话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不能用现在去看当时。
口语不存在文言文白话文的区别。文字交流中使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有对象之分。文言文死不了,只是应用范围小了而已。文言文是历史,不学文言文怎么了解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