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问这个问题也是有不妥之处的,不同的人,生活也会有不同的境界。我们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中脱引而出,有了更完善的意识,但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意识的级别也是不同的,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每个人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生活是个体验的过程,我们有喜怒哀乐,我们去体验生活,去追逐自己喜爱的,为遇到的困境黯然神伤。聪明人有聪明人的烦恼,木讷的人有木讷人的欢乐,这样才是真的生活啊。很少有人是为了让人类不要灭绝生活的,我们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再好一点点,让身边的人、爱人、家人、甚至不认识的人因为自己过得好一点点,忙碌一天回到家,可以安心的放下所有事躺下,当年老时可以问心无愧,这样的生活不是也很棒吗。生命的意义是一个解构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哲学问题。这个概念通过许多相关问题体现出来,例如:“我为何在此”“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它也是科学以及神学一直思索的主题。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意识形态背景下也给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生命的意义经常与哲学、宗教的存在、意识(自觉)、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还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领域,如象征符号、实体论、价值、目的、道德、善与恶、自由意志(自愿)、上帝观、神的存在、灵魂、来世等。而与科学的联系的关系不那么直接,科学在与之相关的话题上,一般会设置一定的背景与参数来描述与宇宙有关的事实。
对生命意义在中国古代就已有过深刻的思考,而事实上宗教的诞生就是为解决生命与消亡,毁灭与存在等一系列矛盾而诞生的。古籍载人乃五行之秀,万物之灵,可见自遥远的过去,先人已意识到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故人类的生与死便也不可与一般生物如草木枯荣、动物诞生与死亡同一而论,理性的诞生赋予人类以特殊的能力,它是相对于原始动物本能的相对方,一直是有灵论者的有力辩证,他们认为灵魂的存在造成这一结果。人类自我的认可和不甘永远消亡迫使人类走上了对生命意义和世界本源存在方式的永恒命题,在加之理性之存在,使人类意识到除却这目光所及的客观世界,人类的意识也一样诡谲和宏大,故唯心论应运而生,从此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意识世界真实性和客观世界真实性的长久论辩——但毫无结果。事实上当人类把世界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存在方式弄清之后,生命的意义也可得到解决。在这些永恒的思索之中,宗教诞生。佛教说世界本无相,生命的本质,世界的本质乃为空,虚空中的缕缕念想而化色,色又生相,相便是我们眼中千奇百怪,陆离变幻的世界了,而这一切终为幻,最后还是重归于空。
考虑到社会性,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的,自然存在的物种,都是以群体存在,显然我们不能抛弃群体只谈个人,如果说到群体,那就还要说社会,说政治,说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说个人追求以及社会追求,然后一大堆一大堆,我基本都忘了。反正就是说,一个走向繁荣的社会应该让每个组成群体的成员追求更好的未来(而且能够追求到),然后无数个人追求就是社会追求,这是说为什么天下熙熙攘攘,为利来往。这些是自然进化而来,那些躺着只追求快乐的,最终被淘汰。下面说为什么人们忙忙碌碌没有终止(到死),说快乐。从经济学上说工作时间长了,闲赋的价值就会增长,个人幸福度就会下降,但是相比于获得的价值,人们更加追求获得的价值。
证明人性,意志,品德等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