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鸡汤和丧文案,在我看来,都算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这种东西的传播,是一种负面情绪的传播,病毒式的入侵。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丧文案和毒鸡汤,效果是相当的好。因为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人总是在失败,在失恋,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中过来的。而毒鸡汤恰好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以及人们的共性。
这种文案和鸡汤文是相对的。鸡汤文总是在宣扬一种观念,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当上总经理;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迎娶白富美或者嫁给高富帅;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走上胜利的光辉大道。有可能吗?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哪一个不是把普罗大众踩在脚下,厮杀过一轮又一轮,凭借着实力以及最重要的东西机遇,取得成功的。
为什么你们总觉得没有失败,或者你们看到的失败的案例很少,那是因为,失败者不会出现在你们的世界里面,你们不会去关注。一个成功的人的背后,躺着千千万的失败者。
鸡汤文总是把个例当普遍现象,把能细微影响结果的小细节放大,从而去鼓吹大众,去关注他们的文字,或者达到他们的目的。其实就跟那种传销没多大区别。
而毒鸡汤和丧文案也是,放大了这种失败,谁能知道,你这么多次的丧,会不会迎来柳暗花明呢。至少我是迎来了,绝望过后,总是会绝处逢生。
毒鸡汤和丧文案,好和不好,没有统一的范畴和标准,只能说是因人而异。
这种文案,对于人的影响,我觉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毫无影响,一种是自甘堕落,一种是发奋努力。而我自己是属于第三种。
第一种人要么是心志坚定,宠辱不惊,要么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站在他们自己的金字塔顶端。第二种人,存在于芸芸众生之中,在这种文案上得到内心的负向满足,认为所有人过的不好,那就好了,得到共鸣之后,放弃努力。
而我,第三种人,是在享受这种共鸣之后,化悲愤为力量,带着你们过的不好,但我不能过的不好的想法努力下去。
好与不好,都是个人看法,甲之砒霜,乙之蜜糖而已。
好还是不好我们这的不能说的过于绝对,只能说因人而异。
长文案毒鸡汤到底好不好,我们不能说的过于绝对。只能说明每个人对知识的追求,以及知识类型种类的欣赏方式不同。有些人认为长文案,毒鸡汤对他们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会让他们觉得厌烦。有的时候呢,也不会相信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是有些人却认为长文暗毒鸡汤。对他们来讲,会让他们的心灵充满一丝慰藉,有一丝暖流涌向心头。
但是在长文案,毒鸡汤盛行的现代社会,有些人或者是一些读者利用这些原本好的内容,一般优秀的文案,以及一些心灵鸡汤来卖弄他们的一个文采或者是博眼球,求关注。因此,让我们大部分人对等来。很好的一个内容产生了一种厌恶。这也是造成我们现代社会大家都很排斥这些很长文案和一些心灵鸡汤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有的时候一些人提出的一些长的文案,以及一些很好的心灵鸡汤对我们的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当我们心情郁闷低落的时候看一些人写的比较精彩的文案故事内容,也能让我们低落的心情得到一丝宽慰。当我们在开心的时候,或者是有什么喜事的时候也能自己从一些长的文案,或者是鸡汤中找到跟自己相近的心情,这样的话呢,你就会有一种共同情感,或者是说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了一个内容。
所以呢,我们不能一口决绝的说这些长文案啊,或者是心灵鸡汤,好或者是不好,只能说他会因人而异,因时间而已,因我们的心情而已,各种条件的改变都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今年,以“葛优瘫”、“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为代表的丧文案默默地流行起来。你打开朋友圈,刷几下就会刷到一篇念起来有点丧又有点痛快的文案,比如这一条:“谢谢之前所有打击我的人,躺着的感觉真爽。”(笑)还有一种毒鸡汤模式,以前后反差引人好奇转发、会心一笑。最近的丧文案,也许就是“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为主题的丧文案了吧,前一段还在广告文案圈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么,这些毒鸡汤、丧文案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很多小伙伴会想蹭一下这波流行,又怕影响自己品牌的整体风格。其实,只要注意几个方面,大家尽可以大胆尝试用一下丧文案。
首先,丧文案都是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或者情感作为切入点,用一种辛辣的方式和诙谐的语言来体现的,它符合当下年轻群体的价值观,拉近了品牌和消费人群的距离。
其次,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品牌风格和调性不适合丧文案。比如宝马奔驰、比如香奈儿迪奥,这些品牌的消费群体年龄也好,喜好也好,都不适合使用丧文案,相比较而言,很多目标消费群体为年轻人的快消品牌更适合使用丧文案。比如UCC的一个系列海报就丧到扎心,来几张大家感受下。
最后要注意一点,就是丧文案可以用,但一定要把握尺度,把握方向。之所以用丧文案,目的是投其所好,自己的品牌风格说到底不能“丧”,毒鸡汤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大家认识到生活的不易,从而鼓起拼搏的勇气,所以要辛辣,也要传播正能量。这个尺度自己把握。
叶小鱼,《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作者,微信公众号:叶小鱼跑跑跑(talkto520)
有好有坏吧,我觉得做人不能太丧,但也不能太盲目地相信所谓的心灵鸡汤,因为这些鸡汤只能给你打一时的鸡血,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人生。因此,像毒鸡汤,丧文案这种东西是可以看的,但最好是在你看了大量的鸡汤之后,用来戳破你心灵的泡沫。
像身体太虚的人虽然需要进补,但太补的东西反倒会把他们的身体补坏掉。假如你已经很多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刚开始进食时只能吃一些非常非常清淡的流食,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肠胃不会受到太大的刺激。如果你很多天都没有吃饭,就算现在在你面前摆了满满的山珍海味,你也是没有福气消受的。
同理,当你的意志非常消沉的时候,是不可以看那些非常鸡汤的东西,它也许能让你得到一时的亢奋,但是这种亢奋是盲目的,虚无缥缈的,并不适合你现在的身体状况,因为此时的你意志力非常的薄弱,如果强行要求自己完成大量的自己根就没有办法造成的事情,当这股劲头过去以后,你就会变得更加消沉。
毒鸡汤能够让你清醒,但如果一个心机非常正常的人去看毒鸡汤的话,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在看了毒鸡汤之后变得非常刻薄,毒鸡汤的观点是针对那些正能量的鸡汤而言的,并不是所有毒鸡汤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我觉得,好好的计划自己的生活,比没事看这些正能量和负能量的鸡汤要有意义的多。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鸡汤,看多了对一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太好。
毒鸡汤、丧文案被称作是散播着负能量的心灵鸡汤,更多的是营销软文。
我认为不可片面地说毒鸡汤、丧文案是好还是不好,不管是心灵鸡汤还是毒鸡汤,有人受用、有人买单,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毒鸡汤传递负能量,对现实秩序的挣脱,它拆穿了原来的心灵鸡汤所虚构和遮蔽的东西,提供了世界或自我的“真实”境况“它们是以更为刻薄的表达方式,激发读者丢弃幻想、降低希望、抛弃多愁善感的自我,积极地面对 真实而残酷 世界;但也可能是反讽的,是以自我矮化和自我放弃的方式抗拒来自于主导文化对于成功 、优秀 、 强者的设定和对现实的美化。”
比如说关于坎坷:
•生活会让你苦上一阵子,等你适应以后,再让你苦上一辈子。
•万事开头难,中间难,到最后都难。
另一方面毒鸡汤——这类以传递“负能量”为乐的段子,在相当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网民群体中流行着,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与他们的爸妈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心灵鸡汤类文章的行为,相映成趣,而年轻人也常常嘲讽父辈的这种“品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似乎也是在心灵鸡汤和 毒鸡汤 之间作出偏好选择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的网民对正能量的心灵鸡汤抱有更多的好感。”
如果是作为文案,那么带来销售转化率就是好,无人问津和关注就是不好。如果是探究毒鸡汤、丧文案带给大众的影响,我认为并没有好与不好。
在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会被动接收很多消息,个体的分辨能力往往就是靠这些信息锻炼出来的,比如,我们什么时候发现鸡汤是毒的呢?你又如何发现故事是软文的呢?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筛选和鉴别信息。
毒鸡汤、丧文案能够火起来,有这么大的传播力,那就说明它确实在人们心中戳中了什么,但这种火往往是转瞬即逝的,看多了也就免疫了。有人说这些内容消极、负面、有毒,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信息自净化的过程,如果大家都不喜欢毒鸡汤、丧文案,那么这些内容就会无人阅读,也就不会再有人写这些文章了。可是毒鸡汤至今依旧横行,丧文化过一段日子就风靡一波,这证明它们就是有市场、有受众的。
相反,这些内容恰好反应了某些社会集体情绪,它们的出现和盛行是有原因的。这促使一部分人对生活、营销、媒体、传播进行各种反思,也促进了文案营销的进化与改善。
作为软文而出现的毒鸡汤和丧文案,其本质上是就是为了吸引大众消费,大众点击、关注、讨论,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大众无视、讨厌,它就会消失。好或不好,并不能改变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