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爱你!大胆的说出儿女对妈妈的爱,但是请别让你的爱送错了人!!
母亲节之际,许多当儿女的都为自己的母亲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打电话、发说说、发短信、朋友圈,但是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你的朋友圈或qq妈妈根本看不见,因为之前你屏!蔽!了!她!
究其原因,其一,你不想让家长看到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之所以屏蔽了家人,是因为你不希望她们看到你在学校里放荡不羁的生活,课堂上昏昏欲睡,对老师的讲课全然不感兴趣,还发个朋友圈责怪老师,老师的课真有催眠功能。这,你不希望家人看到。宿舍里,打游戏、追剧、玩手机,这些,你也不希望一不小心暴露在家人面前。节假日,不读书,不写作业,不去体验生活,只会去大把消费、花钱、造作,而且还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幸福小生活,这些,你也不希望你的家人看到。
其二,你在掩耳盗铃,逃避现实。自以为屏蔽了家人,你的内心就可以过得去了,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屏蔽家人,并不代表家人不联系你,他们随时都可以了解你的生活、学习情况。不要忘了,你还有老师。
其三,违背良心,爱妈妈更无从谈起。口口声声妈妈,我爱你。但你的爱又从何说起?屏蔽了妈妈,背着家人虚度光阴,浪费青春,这就是爱?良心上怎能过得去,我们也该长大了,也该有点儿责任与担当了,爱,不仅要说,更要去做。
在妈妈不见的地方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她们。她们给予你的爱,不要辜负。
你屏蔽的不仅仅是关心,更是母爱!
在我国大多数孩子都很爱并敬畏他们的父母,可是很多的孩子发朋友圈,是拒绝让父母知道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网络社交和现实的区别。例如,我们在朋友圈中发的每一条信息,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有些人在心情不好时,会发一些厌烦做某事之类的话,爸妈立即就会回复,不停地询问详情。还有一些网络词语,还需要另外解释,这让孩子们感到心累。有的时候发状态就是情绪的宣泄,不代表实际意义。
2.不愿自己的行踪和心情被打扰。在中国大多数子女潜意识里,父母永远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而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因此,孩子们觉得父母在与他们成为微信好友之后,会让他们产生私生活受到打扰甚至窥探的反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与父母间的微信交流。
3.永恒的青春期断乳矛盾。这条尤指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而父母却在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的小孩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应该管束。这样就激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即使没有网络和微信,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也会凸显,在这个意义上,朋友圈只是一个表现途径而已。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清楚父母的关爱,他们也觉得屏蔽父母也不好,毕竟他们只是关心我,可有孩子们需要自己的空间。面对父母“监视式”的爱,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玩微信只是为了娱乐和吐槽,不想被过分干涉。
在我看来,手机的沟通把远方的人拉近,却把眼前的亲人变远。微信毕竟只是工具,现实交流远比这些重要。如果孩子不希望爸爸妈妈看朋友圈,给他一点私人空间也许更好。有的时候抓得越紧距离反而越远,不如目送孩子们的成长,该学会的该经历的,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总是无微不至的,他们希望知道孩子的所有想法,知道他们经历的所有事情,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更担心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错误的选择,造成日后的遗憾;父母总是想把他们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的灌输到孩子身上,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者说过分的关心也成为了孩子的甜蜜负担。
“妈妈我爱你,但我在朋友圈屏蔽了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很多人会做的事情。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想看我们的日记,知道我们的心事,长大了,在外上大学了,每一个雷打不动的电话,生怕错过我们成长的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有关心,也有担心。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想把所有事情都和父母分享,我们也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也想发发牢骚,抒发情感,表达一下自己的小心思,甚至做一些在父母看来是疯狂,但在我们看来那就是青春的事情。这些都是不想被父母知道,但希望分享给朋友的,其实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也不想让他们操心,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心。我们不想一条稍待消极色彩的状态就让父母刨根问底,也许那个只是脑海中一闪过;我们不想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就招来父母的连环夺命call,探究我是不是有了心仪的对象。
我们爱父母,也愿意和他们分享我们的人生轨迹,但我们也需要自己的空间,表达一下属于我们这个年龄应有的青葱岁月。
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非常常见的。我本人也是这样的,朋友圈不仅对妈妈设了权限,还有一些关心我的长辈们也是不能看到我的动态的。对于这种现象,我要为我们这群年轻人解释一下,我们并不是不爱爸爸妈妈和那些长辈只是有些事情,我们年轻人和长辈们的想法态度不一样。我举几个例子。
1、“520到了,寝室的小伙伴收到了一大束玫瑰花,虐狗可耻。不过,,,我也想谈恋爱了QAQ”
这条动态刚发出去每一分钟,我老妈来电话了......
“最近怎么样?”
“挺好的。”
“学习呢?”
“就那样。”
“那可不行,你是学生,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不要总想些乱七八糟的,尤其不要谈恋爱,我知道大学很多谈恋爱的,不要受那些人的影响......要好好学习......”
2、“某男的向某男的告白了✪υ✪,好有爱,,,不过,,,男的都去搞基,让我们这些软妹子怎么办哟QAQ...”
电话......
“那谁和那谁是你们学校的吗?少和他们来往哈,免得被带坏了。”
“...他们不是我们学校的,是网上很有名的一对夫夫,我可喜欢他们了......”
“喜欢什么呀喜欢,别学着他们搞什么同性恋,要是学了他们,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
像这样,我们的日常有许多他们不能理解,我们所喜欢的他们又不能接受,像上面所说的同性恋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只会诧异一会儿,但很快就能接受,但是父母他们就不能理解了,甚至会因此而担心。所以,在家里,我是老爸老妈的乖乖女,是亲戚长辈们眼中的好孩子。但在同龄人中,我们放肆地开玩笑,互相怼也没事。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和爸爸妈妈关系不好,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已。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讨论的题目是“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其中马东说出了他的观点。
屏蔽其实是隔离,是保持距离。
如果这个保持距离里面有爱,
就像我们对父母那样,
那就是一种保护。
所以在母亲节,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出那句我们一直难以出口的话,妈妈我爱你。但平时,我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将自己的动态向父母屏蔽。其实子女与父母理解是相对的。小时候,爸爸妈妈为了保护我们成长,将很多不良信息在我们接触之前拦截下来,爸妈成了我们的“信息过滤器”。正应为有了他们对信息的屏蔽,我们幼小的心灵才没有被很多成年人的不良思想或行为玷污。这样子的隔离也是父母对我们爱的体现。现在我们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可能并没有把我们当成懂事的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懵懂需要保护的少年。我们任由自己的生活敞开给父母看,父母可能会难过、焦虑,可能身心会受到打击。假如我们还对父母有一点关心同理心,就应该在把自己敞开给父母看之前想想父母的感受。
对妈妈说我爱你,朋友圈屏蔽母亲,二者并不矛盾。说爱你是表达爱意的一种直观形式,它更强调当下“我”和母亲的感受,真真切切,情深义重。而朋友圈屏蔽也可以理解成我对母子或母女关系的保护。正因为这段关系的纯真美好,“我”不希望我们因为知道太多彼此的东西而产生怀疑甚至误解。了解子女和了解父母有很多种途径,朋友圈只是其中一种。爱不只是毫不遮掩,爱还应有理解与体谅。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学生当中,真的是再常见不过了,这样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啊。
作为学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小秘密啊,青春就是这样啊,总会有一些事情不想让家长知道的啊。不想让家长时刻关注到你的动态和你最近在干些什么。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啊。高中的时候,接受了一个男生的表白 后来我们在一起了,于是我就关掉了爸妈访问我空间的权限,他们进不了我的空间,看不了我的动态,于是那段时间,我就在空间里疯狂的秀恩爱,肆无忌惮 ,根本不用担心会被发现,甚至还感慨QQ的这个屏蔽功能实在是太强大太实用了。
虽然这样,我还是很爱我的爸妈啊,不是说屏蔽了他们就和他们隔绝了,只是有些事情不方便让他们知道,一举两得,既守住了自己的秘密,又避免了让家长担心,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我不想让家长看见我的小秘密,青春期的叛逆谁都会有,也是可以体谅的,有时候即使没有不该看的东西 也还是会屏蔽他们,或许这就是青春期心理在作祟吧。
其实换个角度,家长也是为了我们好,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屏蔽了自己,也会很难过啊,得不到自己孩子的信任,也是做父母的失败,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 就更能体谅他们了呢。
所以,作为孩子的我们,尽量也去理解一下父母,在这个叛逆的年纪多跟父母沟通,交流,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