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好像与别人不同,是家里的独子,北京打工的钱每月寄回家5千,干满10年刚好凑足60万再回家开个店,他还说,他们家在火车站附近,到时候找个好门面,再讨一个安心与他过日子的媳妇,这就是他和他家人共同的最大心愿,说到春节回不回家的这个话题,他说:每到春节,北漂族走光的时候,他百无聊赖的对着墙壁脑子一片空白。刚刚又问他今年春节回家吗,他说回家也就那么回事,只要父母身体好就是最大的安慰,其他就忍忍吧,大老爷们不玩多愁善感那一套,还说实在想父母了,就给父母发视频,现在交通工具那么高大上,早已解决了时空拉距造成的信息缺失。但不是有句歌词说: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陪父母说说话刷刷碗都是一种天伦之乐吗?
我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吃不好穿不暖,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过年就意味着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和小伙伴们放鞭炮玩游戏,串亲戚拿压岁钱,和久违的堂兄弟姐妹见面。现在社会发展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可以说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想穿新衣就能穿,不必要非要等到过年才能实现。而且就算过年放假回到家,春节回家。大人小孩都是人手一部手机,谁也不理谁,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的各自不亦乐乎!都很少交流。年味儿真是越来越淡。越来越美意思了。
在外漂泊快三十年了,之前至少十年没有回去过,最近几年,由于多种家务事,年年都回老家。多年来很少回家,回去了,比我小十多岁的男人,女人,统统都不认识,每次都有一种远去他乡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叔哥的家,不在城市买的楼房里,也不在日新月异的农村老家,是停留在叔哥童年记忆里,老旧的窑洞,弯曲的村道…,现实里,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那种场景和感觉了,多年在外,对家也不是特别的眷恋…
我从读初中寄宿开始,到如今大学毕业六年,前后差不多有十六七年的时间都是离开家的,家对于我来说,不再是实体的存在,而是一个概念,触摸不到的无形之物。今年我不想回家,刚刚做了生意的弟弟也没有要回去的打算,母亲却又早早地唠叨开了,父亲跟着附和,他们还是很想回去过年。
有个朋友是个快三十岁的“老姑娘”,年年回老家都感觉自己被架在火上烤了一样,从里焦到外。朋友条件不差,也不是没有追求者,就是眼光比较高,没有挑到合适的,像她这种情况在城市中比比皆是。可是回到老家在父母和亲戚眼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想起父母焦急的眼神和某些亲戚看似关心实则幸灾乐祸的语气,就没有回家的欲望。
不能回家过年的理由绝对只有一个,父母或者公婆来我这儿过年了。我和老公结婚十年,我们的小家和父母,公婆家在三个相隔比较远的地方。过年的原则是今年我父母家,明年必须公婆家。也可能老人过年来和我们一起过,反正必须过年和老人们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