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填报时的不知所措,到大学里的得过且过,我看到的,是一群群失去理想的人。那个年代的人是不敢想,而如今的人是懒得想。我想,或许那个崇尚理想的时期是过了,茫然中刚露出微光又回归茫然了,当年的人茫然是因为想要的都遥不可及,而今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他曾经也只是一个怀揣着理想的平凡人,每天为生活所迫干着不喜欢的事;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米克,他们一起挥洒血汗,铸造辉煌;他和他的妻子艾里安相遇相知,共同经营他们温暖的家;他和老拳王阿波罗不打不相识,结成了一生的挚友;当然,还有他一次一次为梦想努力,始终坚持到最后屹立不倒·····如此亲切的情景,每一幕仿佛都触手可及,我不再去苦苦追寻镜头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我第一次觉得不需要再去生活背后寻找艺术,《洛奇》告诉了我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我觉得《洛奇》系列是每个男人的必看的电影,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完全的充斥着男性元素,而是电影通过主人公完全的展现出了男人应该拥有的东西。洛奇,本来只是一个二流拳手,住在费城的贫民窟,勉强靠帮人家讨债维持生计。但是洛奇一直有个理想,就是能够成为拳王。影片一开始就为观众埋下了伏笔,虽然洛奇生活窘迫,但是并没有在窘迫中沉沦,他一直渴望着出人头地,只是缺乏一个机会罢了。刚开始时导演着力刻画的是洛奇平凡的生活。这个青年,喜欢穿黑色的紧身风衣,头上戴着圆顶帽,整天游走于费城的大街小巷,走路从来是摇摇摆摆,时不时从口袋里摸出个小球摆弄,嘴里老是神经质的絮絮叨叨。一天在宠物店碰到了害羞的艾里安,他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少女,于是主动约她万圣节出去玩。这里的恋爱镜头是我很喜欢的桥段,拍的很自然真实,艾里安在滑冰场上尽情滑翔,洛奇就在后面跟着说笑话逗她开心,多么朴实的情感,多么富有草根气息。
电影讲述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洛奇(史泰龙饰)由活在无望的生活中,到偶然间得到与拳王对决的机会,并努力准备,积极应战的故事。
洛奇是个大个子,靠给高利贷老板收钱和打业余拳击谋生。前者是人们瞧不起的工作,而后者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一场比赛下来,各种伤痛。用洛奇的话说,是因为“不会唱歌,不会跳舞”;而他妈妈也对他说过,他不聪明,要好好利用身体。
事实上,也不尽是洛奇的原因,那个年代,本来就没有多少机会,多少希望。我对电影里一些青年聚集在街头无所事事的情景印象深刻。这样的景象,现在不多见,现在都扎堆网吧啊K厅啊什么的。
电影里有个词被说了很多遍:bum(废材)。没人想当bum,洛奇也不想,但生活是残酷的。替高利贷商人收钱,被司机戏谑,被俱乐部老板冷遇,想教人(一个与街头混混混一起的女孩)积极生活却被说“鬼样”……,洛奇的内心是苦涩的,甚至有点无望,以至于后来被选中作为拳王对手时有点不太相信自己;以至于俱乐部老板找上门想当他经纪人时赌气不理睬他,在他离开屋子后大声诉说自己的苦(当然,后来洛奇又追上他,与他握手言和了)。后来俱乐部老板做了他的经纪人,且担任起了他的教练。高中作文要写宽容的话,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如今重温,再不觉得前面部分无聊了,可以说,没有那部分,后面的也不好看了。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史泰龙自己写的,他拿着剧本到处找导演,而且坚持要自己主演,为此他没少跑几处地方,终于有导演答应由他出演主角洛奇。
如今的中国是活跃的,机会很多,起码比那个年代多(那个年代,无论哪个国家,生活都是苦涩的,茫然的)。
当然,无论再哪个年代,都有生活的得意者和失意者。可是,如今的机会确实是比那时多, 起码好多都就在眼前。对于失意者,要么运气不好,要么自己没有好好珍惜机会:对于前者,可以“怨天”,天公不作美,是该被骂,不过还有下次嘛――关了扇门,不还开着窗吗;对于后者,那必须“尤人”了,而且这个“人”是自己。
然而我看到的是,虽然机会多了,但失去梦想的人也多了。
洛奇就是这样一个粗犷中又很腼腆的大男孩。在洛奇的家中,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情愫就这样缓缓地弥漫开来。以后的每部,不管洛奇已经成功,还是继续奋斗,这种平凡的生活场景都被着力的表现并且感人至深。家庭一直是洛奇战胜挑战的精神支柱,对于男人而言,家庭的力量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