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年,打校赛。自由辩结束的哨声吹响,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输了。那时候是不服,极其极其地不服,身边带着的小学妹还偷偷问:“学哥,我们能赢吗?”一瞬间所有的气都泄空了,我不敢告诉她,我们输定了。有输有赢,等闲事耳。但是,如果你问,打一场对你而言非常非常重要的辩论赛,输了是什么感受?就像是项羽兵败乌江;就像是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任你雄心壮志,满怀踌躇,都要被打进尘埃里去,连同你的希望带着尊严一起碾压粉碎。我在自己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和他们博弈着。像是永无止境,我仿佛在记忆里把那一个小时存储了起来,无限地读盘启动,无限地快进后退,无限地跟他们交锋对弈。
喜欢辩论,打过一些比赛,赢过大部分,不过比起将辩论中锻炼出的思维模式称作能力,我更倾向于称之为习惯。辩论除了逻辑的思辨,学识的积累与运用,它更多是一种演绎。不存在心悦诚服的对手方,重点放在得到第三方的认同。在赛场上,在工作利益方的博弈中,在客户端的拈花一笑。不过在生活中,要说体验,辩论技巧只有在和男友吵架时有奇效,往往能让他从理性统治世界变成个哭哭啼啼的小孩子。
我的初衷既不是热爱辩论,也不是锻炼自己,我的初衷就是没有初衷。纯粹觉得好玩,接下来的都是机缘巧合,院队,校队,一路走了下来。辩论是一件很费时间、精力、脑力的事。为了一场三十八分钟的比赛几乎会压榨掉一整周的空余时间,查资料、看论文、头脑风暴、出框架、立论、打摸辩、再出框架、再立论、做总结、比赛。而系列赛都是周周比,从无空闲,脑子里的弦一绷就是一两个月。
紧张又刺激,希望别人能够注意自己但又担心自己表现不佳,其实辩论它更加精彩的点就在于两方相互争论的时候,一方的言辞很激烈,但是又能够非常轻巧地指出另外一方缺点,这才是辩论的有意思的地方,而如果我们变得非常平庸,那么这个辩论就感觉没有什么意义,自己也好像会失去信心。
打辩论时对于我而言,更像一个屹立不倒桥梁。它让我获得了理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别人不会理解曾经的我辩论,对于我来说,也更像一把钥匙他打开了我构建三观的大门,让我渐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打辩论赛时感觉要输了,总是会想我整个学涯都耗在辩论上,离了辩论,生活便顿时没了方向。如果你眼前的两条路,都很糟糕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比较不坏的那一个,然后咬紧牙关,痛苦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