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最开始的感觉是“惨”,怎么主人公一辈子会这么的惨,这过得还是人的生活么?但慢慢的我不在关注“惨”这个事情,我发现更为沉重的是个人在历史浪潮中的无奈。一个人在历史浪潮面前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做什么都没有用,一个人无法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改变更大层面上的变革,历史的浪潮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浇在没有遮挡物的人身上,人无处可逃,哪里都下雨,跑到哪里都会被淋湿。在这个历史浪潮的背后,我又开始思考命运,人们在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命运,把一切看做是命运的安排,我原本是很反对这种想法的,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消极,没有战斗的精神,但读过《活着》之后,我的想法开始动摇了。但我反过来想,有的时候命运是一个拳击手,有的时候命运是一个幸运女神,她时不时的亲你一口,让你高兴半天,就像无法预料拳击手出拳的位置一样,人也无法预料幸运女神什么时候会亲你一口。拳击手与幸运女神是轮流登场的,谁也不知道下次面对你的是谁,所以何必呢?还不如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好运气来了,不要太高兴,过两天就要背运了,坏运气来了,不要太伤心,过两天就要走运了,于是乎,我觉得生活越来越顺心,基本上不会再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有个词专门形容这种心态,叫做“古井无波”,我觉得非常贴切。
《活着》这本书对于我个人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在读《活着》之前,自己也读过了一些书,古今中外的一些小说、文章之类的,但这本《活着》和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不一样,以至于我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非常的痛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我认为世界很美好,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好的事情发展,那个时候我正值少年,对这个世界仍然是满怀期待,我觉得未来很美好,很值得期待。但自从我看完了《活着》之后,我的心态就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活着》这本书对我个人三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说是生活的写照,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物质生活条件的匮乏和当时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当时的苦难,当今的美好的世界给了我们机会去享受更多的天伦之乐,人间之美。但仍有不同的问题烦扰着我们,就像《烦恼人生》那样,生活琐事也会让人苦不堪言,如果一个人对生命有更多的见解,你就慢慢懂的生命的价值,如何去善待周围的人,如何善待自己的工作。人生除了酸甜苦辣之外,还有生与死需要你去面对,每个人都是躲不开的。这本小说值得我们去思索。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感觉作者给予的人物角色太过于悲凉。但回过头来想想,生活又曾善待过谁,谁不是一边努力而又残缺的活着。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你不敢说累,一觉醒来,身边全是要依靠你的人,对于生活,你不敢有太多的奢求,活着才是你唯一的出路,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你依旧不敢说“放弃”。
就像看完电影《1942》一样,扎心又痛苦,沉重而悲凉,愤懑却无奈!活着的方式很多,像富贵这样在不幸之中继续不幸,在绝望之后继续绝望的却不多!世界上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天灾人祸,也就是命运。活着是最容易也是最不易的一件事,它需要毅力和勇气!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