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讨好型人格之所以会像不断地讨好别人,在其潜意识中最大的一个动机其实是:期望他所讨好的对象能够对他的这种讨好给予相应的回报。当他们讨好别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愉悦感和自我肯定,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也能以此为借口:“我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所以我当然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只是不想去解决我的问题而已,那并不代表我没有解决我自身问题的能力。”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在孩子六岁之前人格树立期间,由于父母对孩子爱的缺失而造成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断的寻求关爱、寻求认同、寻求关注,长期以往到了成年,形成了一种乞讨式的从他人那里寻求认同和关爱的模式。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换句话来说,还是沉浸在童年的模式里。以为自己无能为力,所以只有靠谈好周边的人来获得周边的人支持,理解,信任。
内心自卑,面对别人的无理要求,不会拒绝,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
由于内心从小缺乏家庭,尤其原生家庭的关爱,在进去社会后,就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周围人的理解、支持、信任,关爱。至少不能被孤立,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