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我不知道,但夫子的心路大致有点明白。
儒学本质上是求己的,所以夫子曰:天道远人道迩。但夫子奔波一生,理想不成,归鲁删诗修春秋,传薪火于后世、寄希望于后生小子。这个时候,即便是夫子也未免有些不太自信了。说实话,就是有点信命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夫子也难免。人老了,都这样。想到我的老父亲,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又干了一辈子的警察,意志何等坚定。一退休,得,神神鬼鬼的、修家谱啥的,都来了。我还曾哪壶不开提哪壶,问过:你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党员吧,怎么还信这些,他老人家沉默是金,拒不回答,坚决不改。所以啊,夫子在归鲁之前,相信的是人定胜天、天岂奈我何,但归鲁之后,就有点想把握天命顺天成事了,这其实也就给后世那些妥协、软弱者有了借口,连跪异族、降倭寇都成了顺天应命、曲线救国,呸。易是我先民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些特点,但毕竟是数千年前先民对世界认识水平很低的时候的总结,凡过于推崇的必然是受我们这个文明祖先崇拜太过的缘故。所以,既没必要过于推崇,但偶尔读读也没啥坏处。十翼之后,易经已经成了儒家方法论性质的圭臬,易经之于儒学,恰如因明之于佛理。群经之首,三元之冠,只有深入研究的人才有批判的资格,目的是预测未来,算命仅仅是其中一个作用而已,中医理论也是源于易经。
周易就是在阐述这个由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道”,并试图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准则。直到现在,我们的很多思维、行事方式还受着周易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们说:“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圆”,我们又说“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这些其实都是周易中、最根本的思想“否极泰来、盛极而衰。”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述。周易哲学思想的发展延续,产生了更为有影响的诸子百家。这反而使得“周易”两个字和哲学的关系渐行渐远。一说起古代哲学,我们想到的一定是儒、墨、道、法,而不是更早的周易。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春秋时期的儒、道、法等诸子百家学说都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所以周易又被称为群经之首。周易的哲学,是古人根据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抽象出一些基本的规律,而后又试图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人的生活行为。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天”,应该不是指“天地自然”,而是指“天子的父亲”(否则老子的话逻辑就有问题,自然取法道,道怎么又要去取法自然)。“天”在古人的思维中应该是一个“完人”,他的儿子——也就是“天子”代他来管理人民大众。人的行为应该效法“天”, “天”的行为又是取法于“道”,而“道”就是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说“道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