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是建立在你看过完整世界的基础上的。”我妈妈言之,她同时也在努力与我一同实现这句话。比如我18岁之前去了20+国旅行。母亲带我去了匈牙利看国庆阅兵仪式,去斯洛伐克喝啤酒,去阿联酋拍海岸线,去土耳其遇上暴乱2333当然也有年少无知的我一个人去美国在曼哈顿Broadway大街上的酒店住了一个星期,晚上10点面对满街的流浪汉和黑哥哥压制恐惧心理假装镇定地快走回酒店的经历,后来我母亲说“在十六十七岁这种三观逐渐成型的年纪,把你送去看看另外一个事情还是挺好的”,于是我又一个人去巴尔干小国读高中,见识到了一个完全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开始来的时候觉得完全不是过去所认为的“欧洲”该有的样子,因为九十年代内战的原因建筑物依旧破破烂烂,甚至现在依旧种族分裂,各分地盘,当时觉得我浙比这垃圾小国强不知道多少倍。待久了,上了人类学课后的我深刻意识到文化与文化,地区与地区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不同点与相同点,而正是这些不同点才塑造出这些独特的文化。我自己的经历也说明了一切,从自己之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格格不入,到自我挣扎到底要不要强行融入,再到最后意识到“不论是黑头发单眼皮黄皮肤,抑或是我身上拥有的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继承下来的优良品格 如隐忍谦让勤奋,还是我一直优秀的数学,都让我成为一个他人眼中的Typical Chinese阿。可也就是这些西方都没有特质,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阿。
我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富养并不是“富”就一定能富养,也不是单纯物理性地把财富投向孩子就叫富养。真说起来,一对夫妻获取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资源,可能有一定的“机会式”的成分,甚至是运气,所以,同样是高收入夫妻,教育背景、职业特点、家庭观念、个人经历等等会有很大的不同,并不一定会有一样的养育小孩的模式。我在这个回答里只答了我父母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说收入丰厚的父母都有或者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不富也不一定就不能富养。要真是【投入】意义上的富养,我觉得不管普通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都是富养的,就像题主说的,不管收入水平如何,“他们已经把最好的给我了”。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万千父母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看在眼里的。
富养的女孩,优越、精致、有格调,因为眼界开阔,胸怀自然宽广,不会在大千世界中乱了方寸,为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作践自己;她们有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道德观,不依附别人,不在物质利诱面前失去真我,独立,明智,有主见,自尊自爱,坚守自己的爱情信仰,典雅而矜持;她们注重品德修为,关心时事,热爱艺术,对生活充满真诚,从不倦怠对内心世 界全方位的护理,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出色、文雅、内秀;她们清醒、平和、感恩、慧眼看世界,用知识装点自己,用思想武装自己。懂得什么是优秀的,什么是卑劣的。总之,富养的女孩不庸俗,可谓“红尘中的浮华不变其志,俗世里的纷争不近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