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让我心痛的人。
我初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好朋友,她对我很好,就是那种我什么都不用做,她就会对我很好。但是还是有前提,我们好像只能做地下的朋友,那种见不得光的朋友(PS:我们很正常的朋友关系)。我似乎觉得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那时候,我们每周都去图书馆,她知道我有喜欢的人,她会鼓励我,告诉我,我是一个优秀的人,总有一天那人也会喜欢我。我们会去吃很多好吃的,好像彼此很重要。她的妈妈也很喜欢我,只要她说是和我在一起玩,她的妈妈就很放心。我们还会一起散步,就慢慢的走在大街上,聊着未来的日子。我们曾经说过,我们要一辈子当好朋友。我很奇怪的问她:全班都不喜欢我,为什么你这么无条件的喜欢和我玩呀?而且,别人讨厌我,你干嘛还这样待我?
她说不出为什么,就觉得我不是别人眼中的那样,我在她心中就是不一样,她愿意对我好。我们经常会写信,告诉对方自己心中的感受,信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好。她说,让我等她,她要和我正大光明的在一起玩,她想离开现在玩的朋友。我不能说你快点离开,我很需要你,因为我觉得她已经很纠结了,不能强迫她,反正我自己无所谓。
后来的后来,我们就变了。她告诉别人,觉得对不起我,因为她始终没有勇气告诉那女生,不在一起玩了这个事情,所以就觉得我可能也会不愿意和她玩。这是她的想法。
其实不在一起玩,我觉得是我的原因。我确实不喜欢她那会儿玩的朋友,我觉得那人不喜欢我,我不可能和那人玩在一起。其次,就是我找到其她可以玩在一起的人,我确实没有等她。我可能觉得后来找到的人,更好吧,我不愿意为了她而不和后来的朋友绝交。因为她只是一个人,而后来的朋友不止一个,我是那么的贪心。并且,我没有足够的相信她,我觉得她会为了别人背叛我,可能我还是太小心眼。
后来,过了这么多年,我无意翻到以前的信件,读着以前不成熟的语言,我发现,我竟然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人,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我竟然没有好好珍惜。我现在好希望有一个如她一样的人,再继续对我好,可惜了。想起她,我真的觉得心痛,因为自己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以后再也遇不到了,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看完这个题目让我感觉心情稍显沉重。因为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特别重要的人。有时候那个人离开了,你会觉得特别难过。
特别是看到关于她的照片,想起曾经的种种就会感觉特别难过。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深刻体会到的。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和班上一个同学玩得特别好。我们一起逛街,一起玩耍,一起去拍大头贴。
那时候,她的表妹也会经常跟着她和我们一起玩。因为她的表妹只比我们小一两岁,所以我们完全没有代沟,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但是,在我上六年级时不幸的噩耗传来,我同学的表妹在家里晒衣服时不幸坠楼,送到医院去抢救无效身亡了。
那个时候我的同学每天都以泪洗面,我也觉得特别难过。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毕竟她还那么小,明明有那么长的人生路要走,怎么就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了呢?
而且,她生性善良,在我们相处的那些时光里,她总是笑得特别灿烂。在我失落的时候也会在我身边安慰我,她那么好,为什么上天要这么残忍,剥夺她的生命呢?
她还那么年幼,还没经历过人生很多重要时刻,还没有实现她自己的愿望,怎么就不能让她和平常人一样活得久一点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挺多年的。我多希望和她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时光,见证她的成长。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每每想起她来都觉得揪心难过,觉得生命真的很脆弱,稍有不慎生命就可能会受到伤害。感觉生命是很短暂的,要好好珍惜身边人。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对这件事释怀,只知道在生活中的某刻,在不经意中总能想起她,觉得很痛惜、很怀念她。
人这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你感到愧疚的人和愧疚的事。纵观生命长河,有多少往事历历在目,又有多少人令你刻骨铭心。
初中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要好的闺密。初识得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刚开始我们并不是在同一个班级,因为体操站队我们成了一队,因为一些矛盾我们吵得很厉害,久而久之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互动也越来越多。又因为我们家离的较近,所以没事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玩。就这样一直玩到了高一。
算算也有四年的感情了。因为成绩差她就辍学了,我劝过她好长时间,但她最终还是走了!俗话说有距离就有隔阂!我们之间就这样出了问题,距离所带来的问题。每次通话聊天她都会聊她的工作环境和同事,我也能说我的学习和同学,没有了共同话题,导致每次通话时间都很短。
渐渐的我们就这样陌生了,后来索性就不再联系了。直到现在的陌生人得地步。我有时候会看看他的动态和消息,但我不会去联系她了,而她也不会联系我了,我相信她也会默默的关注我的消息,注意我的一举一动。
只是我们都不会主动去联系对方了,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给我们带来了距离。我没事瞎想的时候都会想到她,怀念她对我的好,怀念我们曾经度过的青春,怀念那份单纯的友谊。有句话说的很好:想见不如怀念。只希望她能够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会怀念那年的友谊!
有,每当想起那个人,那些事,心就会隐隐作痛,那种痛到想哭,无处可藏的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