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不待见,而是从来没有认真接触过,没有仔细品着京剧的魅力。
我98年的,我父母是从来不听京剧的,怎么说呢,没有听的氛围,而且一块玩的伙伴,他们都不听,自然而然的,你不会想起来去仔细的探索京剧。
还有就是,京剧相较于其他,若不是提前知道唱词什么的,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唱的什么,根本就听不懂,大部分人就放弃了听,就形成了一种不待见的假象。
究其本质,还是不了解。我就是这样,然后偶尔一次,在b站听到了德云社张云雷唱的(是真的,,我不会招黑吧,)而且有字幕,我能听懂唱的什么,才能听下去,然后觉得,哎,还挺好,他又是学的程派一直提张火丁她们,我才想着去搜全本,去听去了解,然后就待见了哇,喜欢了程派之后,又去了解其他的梅尚荀哇还有一些小生老生的戏,也遇到了更多喜欢京剧的同龄人,每天讨论讨论,有了听戏的氛围,又了解到评剧(我觉得可以先入评剧,能听懂,,,),昆曲(这个还没入),这样怎么能说年轻人不待见呢?
而且,看到有的说外国的歌剧什么的才能开阔眼界,培养气质,其实,京剧同样可以,我认为外国的歌剧就相当于中国的京剧,没什么好比较的。
不待见,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去了解。(这次居然可以放图,附一张我灯美美的图)
)
我觉得主要是真的没有静下心来听。首先说明我是04年的,这应该算是年轻人了吧?我一南方姑娘开始真的对京剧真的不了解,并没有怎么听过,印象可能还局限于梨花颂。后来因为入了德云社这个坑,真的静下心来听张云雷唱《锁麟囊》,然后通过百度了解背后的故事,跟着一起学。然后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京剧,跟着孙毓敏老师的视频学习了荀派的唱腔,虽然说也上不得台面,就当修养自己了。京剧背后的故事,每一句词的推敲,每一段唱腔都有着主人公的情绪包含,就像一个故事向您娓娓道来。而且其实并不是所有京剧都是那种慢慢的,像什么《断密涧》《武家坡》听着就很爽。像其他的曲种也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并不是一些流行歌曲能比的。毕竟是历史的沉淀呀。
京剧是艺术,但要活下来,必须定位为娱乐,民众,尤其是年轻的民众的娱乐选择太多,而民众的娱乐时间是有限,所有的娱乐活动都要争夺有限的娱乐时间,娱乐就是图个乐啊,不要太费劲,虽说付出幸苦打几十个小时拿到游戏目标也挺有成就感,但对于大众来说,肯定是费劲小刺激回报大的娱乐方式胜出,京剧和其他戏剧一样,都是科技局限时代的娱乐产物,你要讲一个故事,可以随意切换镜头、控制节奏、上特效,肯定比画花脸、固定唱腔的舞台戏剧更有表现力,所以京剧肯定输给电影和MV这样现代的娱乐方式,而且,现代娱乐方式是在不断进化的,流行歌曲层出不穷,而京剧的唱法就是那样,拿固定去拼变化无穷,怎么可能赢。
你们喜欢京剧的自个呆圈子里孤芳自赏就好,京剧为啥不流行自己心里没数?人家说听不懂,你们就说人家不是听京剧料。。看看隔壁霹雳布袋戏,百年前的布袋戏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操偶师傅,一个口白师傅,大街上一挪,铜锣一敲就开演,比京剧又低端又不入眼,更谈不上什么国粹,再看看现在,人家发展出霹雳国际多媒体,自创一套宏大连续的主线剧情世界,开发出音乐多媒体,周边,官会,全面跟随网络时代潮流,而你们的国粹京剧还守着那个戏台,唱的还是老一套定军山木兰从军游龙戏凤,就连说唱脸谱歌词里都嘲笑京剧老古板,你们还不明白?
一,我觉的可能京剧的革新很难办,首先革新了就不是那个味儿了,然后就是不革新又无法迎合观众口味(譬如德云社在革新的同时也渐渐不再像传统
,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不怎么是“相声”了,这是我看一些德云社的片段的感觉),而现在的故事也确实没什么值得用京剧来唱,电视剧足矣
二,京剧的话改的地方很有限,如果要去欣赏,人们必须要耐心地去记唱词,认认真真的听完一场戏,现在没有几个人愿意做了,京剧必然在时代发展下,变得小众。难不成还把京剧改成很快很清晰的戏吗……
三,京剧在清朝达到鼎盛,现在也确实该没落了,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它就是没法恢复鼎盛了
四,京剧在小众圈子里反响很好,真正能欣赏的人的确是会听一辈子的,可能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吧
京剧等传统戏剧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艺术性观赏性很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民间在殿堂都有存在的历史,并且至今并一直传承和发展。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戏曲受到挑战。京剧同通俗歌曲比,反而更不易普及了。戏曲要求的条件难度大多了。过去县这一级就有地方戏剧团单位,市场条件下,县级剧团几乎都办不下去了。要想提高普及,需要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在学校,农村的宣传,在少年儿童中的普及很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