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年味儿很浓,吃汤圆,初一早上不能碰刀,也不能扫地。从年三十开始外公就会在堂屋烧香一直到年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早上中午晚上都要烧,那时候跟着外公后面给我祖奶奶磕头。吃饭前都会放鞭炮,很响很响,但是那也是我最害怕的时候,女孩儿嘛,不敢接触那东西。年三十再困都会坐着撑着,因为要守岁,那天晚上没有一个人提前去睡觉。晚上会和哥哥姐姐到楼顶放烟花,那时候很细很细的长长一根,我就举着,等着放完,那时候总觉得那烟火真的很美。现在没那种感觉了,时代在进步然而现在回家都看着手机,没以前的感觉了。
儿时的年记忆中永远是那么美好,小时候条件不好,到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妈妈早早的就买好了新衣服新鞋子,特别喜欢,也特别想穿,于是等啊盼啊,等的着急了,就把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试穿一下,在叠好放起来,留在过年那天穿,外面的烟花爆竹声,外面小伙伴的叫喊声,还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好香。约好小伙伴们去亲戚邻居家拜年,长辈们给的糖,恨不得把兜装的满满的,有时候还会嘱咐妈妈,新衣服一定要买个兜大的,好多装点糖,到了晚上就穿好棉衣在外面等着看烟花,完全不觉得冷。
年三十,全家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包饺子,最有趣的是妈妈每次都会准备两个一分钱的硬币,包子在饺子里面,第二天谁先吃到就预示着新的一年能够挣大钱。除夕吃完晚饭后,全家就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熬年,到了十二点爸爸就去院子里放炮,妈妈我们堵着耳朵站在门口笑开了花。放完炮,我会以最快的速度蹿进被窝,等待着天亮,然后穿着新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最重要的是我的压岁钱从来没有被老两口剥削过哦,最后都让自己拿来买文具和零食了,也算不错的归宿了吧!
小时候是喜欢也期盼过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我跟姐姐会拿着自制的小桔灯去找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玩到很晚才回家。因为老家在北方,都是有火炕的,晚上睡觉前会把新衣服煲在被子里,等第二天早上大年初一起来穿的时候就是热热乎乎的。吃完早饭,就屁颠屁颠地跟着爸爸妈妈去串门,从家里出门,一路上看到人大家都会彼此热情的打招呼,道一声“过年好”,那感觉特别亲,每到一家临走前,叔叔阿姨,大爷大娘的都会往我口袋里塞上一把糖,收获满
就从年三十这天说起吧。早上起床后就要开始熬酱子,就是面和水加热做成胶张贴对联。家里已经摆好供桌,即是供奉神仙又是供奉祖先,上面左右两边分别是历代祖先的名讳。十双碗筷,鸡鱼水果点心一样不能少因为下午还要去墓地请逝去的老祖宗们回家过年。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爸爸带着鞭炮酒水去墓地请老头子回家过年。回来的时候,饺子已经煮好了。还有一桌酒菜。看春晚,吃饺子。
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蒸豆包,从早到晚,一锅接一锅,一连要蒸上两三天,一家老小,齐上阵,忙碌的很。二十七八,开始扫房,糊墙,大多用旧报纸,到街里供销社去买,买回的纸一张张贴到墙上,平平整整,再贴几张年画,花花绿绿的,一下子,屋子就亮起来了,喜庆的很。很高兴小时候过年,日子再苦,也快乐的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