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感冒得昏天暗地,大概也不会意识到“同理心”的药效弱爆了。因为人不舒服,导致对上马的关注度直线下降,除了刷朋友圈看到的战况,连点个赞的心情都没有了。
反思着心理变化的反差怎么会那么大,就像一个不爱动的,成天看着一群户外跑步的人闹腾。“与我无关,直接跳到一下步”的感觉。此时此刻,说任何运动有益的同理心的话,都直接屏蔽,反驳,删除。心理学管这个状态叫“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说白了,就是自我的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是每个人出厂设备中自带的APP。当有矛盾和冲突时,就自动启动了,完全不需要被动点播。要想用同理心战胜防御机制,就先来一起看看11大防御机制是什么?
“回避型”的有压抑、否定、退化;“发泄型”的有反向形成、转移、升华;“纹饰型”的是投射、合理化、幽默、自居。
压抑: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这种感觉应该人人都经历过,无需多解释。
否定:就是拒绝看见或者拒绝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来减轻焦虑,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条也容易理解。
反向或反应形成:就是不让真实欲望表达出来,以对立的态度或行为表现。比如秀恩爱来掩饰心中的恨。
投射:把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于他人,免除自己的痛苦。
转移:转移和投射不同,是把精神上的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上课时老师说70%的疾病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投射另一个典型的表现:在办公室里受的气,回家对最亲近的人发泄,即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这条防御机制,应该常常见到。
合理化:口语化表达就是找个理由,让自己心理舒服。
退化:行为退化不成熟的阶段。
自居或认同:认同比如语言的认同,父母的认同。自居就是通过攀比来提高自己的价值。
补偿:培养积极的特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个是有正面作用的。
幽默: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升华: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比如当代艺术创作,画家。
防御中积极的机制,补偿、幽默、升华,也许会被各种同理心说服。遇上回避型,发泄型的就好比我处于长期感冒期,自己不能跑的压根不想听跑步的人,只有等情绪散发完,才能慢慢地上价值-同理心的价值观。
总结一下,就是分情运用同理心。
可以去联系他的女神,让女神给他发要跑步锻炼的语音。
观察他不想动的原因,从这方面入手劝他会比较有用。
要么给予他压力,要么给予他激励,我家孩子每跑1000米给一块钱。
可以给他讲一讲不运动的一些坏处啊,比如说经常不运动,身体会出现亚健康的状态,肥胖高血压,让他了解到不运动的一些坏处,慢慢的他就会改变喜欢上运动
找他的弱点,就比如说旁啊、身体不好呀,身体这个样子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