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家里人,骨折了,上海六院做的手术,第一次就花了好几万,好像要打钢钉支架什么的,这个应该能理解,毕竟用了这么多东西。过了些时候,又做了拆除的手术,同事回来和我们说起,这次手术收费清单里,有一项材料费又收了好几千,我们一帮外行一听就吓了一跳,琢磨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想象中就把支架什么的拆掉,没什么材料用的,光一点针线之类的,怎么还要收这么多钱的材料费。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也知道了,手术(比如骨折)一旦要用上各种各样的材料,都得贵死人,还常常有国产和进口之分。
一些医生劝说需要住院的病人住院的时候,往往用“可以报销”作为切入点,这是业务能力低下的表现。病人需要住院治疗,说明病人的病情较重,不方便或是无法在门诊上解决。这样的病人的检查、治疗强度必然高于门诊治疗,费用可能是门诊治疗的几倍,报销之后的自费部分高于门诊治疗花销是正常的。用“可以报销”当说辞,病人心理上形成了住院肯定会便宜的预期,一旦看到实际费用较高,必然会产生矛盾。
感冒住院看似是个笑话,其实是个很有普遍代表性的现象。不仅感冒住院,有时查体住院,开药住院,调养住院,或者在家上下楼不方便子女不孝没人照顾不如医院好吃好喝好伺候住院等等,也是非常普遍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在县乡级医院存在,在地市级甚至自评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国家队医院里也存在。
床位费护理费虽然极其便宜,但很多人觉得住都住了,不打针不吃药算怎么回事你让隔壁床怎么看我。结果即使输点糖盐水,留置针、敷贴、冲管液等等一次性耗材也价格不菲,还不一定医保能报。在医院走一遭算下来,即使医保报完也要自己掏几千块钱,还不如门诊打针。
宁可讲“每天来医院看门诊,排队挂号、验血,排队配药,几个小时才能输液,还是住院方便”,也不要讲“可以报销”。如果一个医院的病人看小病、常见病的时候听医生说“可以报销”,选择住院治疗并且真的得到了实惠,这个医院可能存在套骗医保的倾向。
我们这边因为医保问题,医院下文件除了重的必须要收的能在急诊处理的就在急诊处理。我们硬着头皮冒着风险把一些相对清,病情稳定的留在急诊留观,因为都是自费所以我们都尽量帮病人省钱。就这样病人天天跟我们闹。你说我们难当不难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