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指两栖纲的动物,其分类界元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两栖纲下有3个目,分别为无尾目、有尾目、蚓螈目。无尾目的常见生物是青蛙、牛蛙、蟾蜍等;有尾目的常见生物是蝾螈、娃娃鱼等;蚓螈目生物生活中罕见,与另2目最大的区别是足退化,体呈蛇状,如鱼螈,盲游蚓螈。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是一巨大的跨越,是脊椎动物登陆的第一步。因此,与鱼类相比,两栖类有许多适应陆生生活的革命性的改变,但作为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毕竟保留了许多不能充分适应陆生的原始特征。这矛盾的连方面共同导致两栖类特点鲜明而有趣。这在外形骨骼、呼吸、循环、发育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现就这些方面做简单说明。
两栖类的共同特点如下:一、外形身体表面裸露,无鳞或毛,但通常有褶皱、疣粒或肋沟,粘液腺丰富,分泌粘液;生长发育经历变态,出卵时为蝌蚪,后长出五趾型附肢(蚓螈目除外),尾凋亡或不凋亡;成体可分为头、躯干、尾(或无尾),可以颅骨后为头与躯干的界限,头扁平略尖。二、骨骼1、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纲、爬行纲、哺乳纲、鸟纲,均具五趾型附肢,这正是从两栖类开始的,此前动物无此结构。所谓五趾型附肢是指组成陆生脊椎动物前肢、后肢的骨骼,具体如下:肱骨(上臂);桡骨+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指骨(手指)股骨(大腿);胫骨+腓骨(小腿);跗骨(脚腕);跖骨(脚掌);趾骨(脚掌)有此5部分组成的附肢,为躯体提供强大支撑力,便于陆地行动。
脊柱分化两栖动物的脊柱分化的比鱼类复杂,为动物登陆后运动的复杂性提供了结构基础,毕竟仅会甩甩尾巴是无法脱离水而存在的。鱼类的脊柱只有躯干椎和尾椎,两栖类则分化出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4个部分。两栖类的颈椎仅有1枚,这使它们的头可上下活动,但不能摆头、回头,是最原始的颈椎。到了爬行类,颈椎继续分化为寰椎、枢椎,到鸟类、哺乳类则更有分化,在此不表。胸骨出现鱼类无胸骨,肋骨仅与脊柱链接,脊柱对面的一端无其他骨骼固定肋骨。胸骨是从两栖类开始出现的。
两栖类的3个目,胸骨特征差异较大。蚓螈目和有尾目的一些种类不具备胸骨,部分种类仅有简单的软骨板块充当胸骨。较发达的胸骨是无尾目所具备的,毕竟无尾目是比较先进的两栖动物。值得注意的是,两栖类的肋骨不发达,因此,即使是胸骨较发达的无尾目,其胸骨也不与肋骨链接,而是与肩带相连。呼吸肺呼吸两栖动物成体可用肺呼吸,即可呼吸空气,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革命性特征。但它们的肺简单,仅为薄膜气囊,增加气体接触面积,覆有丰富血管。不能承担动物的全部呼吸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