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喜欢读书,文史涉猎很广,卡夫卡,乔伊斯的著作读过不少遍,可与人交谈时,却依旧不轻易发声,下笔时也总是自嘲笔力浅薄,不敢妄语,我曾看过他的文章,写得可真好,自愧弗如远甚。初中的一个学长,这些年来去过了很多地方,全靠自己打零工挣钱旅行,手头宽裕时就住青旅,没钱就找个桥洞凑合,搭过不少车,也差点被人骗,不是家里没钱,人家一手表顶我一年生活费,只是他特别钟爱这种生活。群里的一个网友,条件不是很好,前几年说想开一个咖啡店,放一大钢琴,倍儿棒,大家笑他小资,谈笑居多,应者寥寥。前几个月突然告诉我们咖啡店已经开了,位置居然还不错,大家都觉得很惊讶,问他这几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他笑笑,没啥,只是睡觉的时间少了些罢了。反感这些人吗?反正我反感不起来,我的心里只有钦佩。我想你反感的应该是这种。言谈中不是王小波就是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真正追究起来,却发现只看过《黄金时代》,《挪威的森林》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起点和言情小说里,做着龙傲天和玛丽苏的梦,恨不得一下子窜到书里去。
因为这些“文艺青年”,除了文艺一无所有。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钱学森爱好国画和交响乐,王石也能写东西。大部分出类拔萃的人,从来不是单线发展。用木桶理论来说,人家最短的那一块板,都比大多数人最长那块还要高。他们有着文艺的心,也照样创造自我和社会价值,而且还赚钱。但反观有的文艺青年,拿爱好当唯一的资本,不但快养不活自己,还成天给人添麻烦,能不讨厌么?
因为现在很多“文艺青年”既不懂文学,又不懂艺术,没有先天天赋,也无后天才华,整天怀揣一颗玻璃心,无病呻吟,矫情的要死,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眼高手低,愤世嫉俗,把没教养当个性。
伪文艺青年们大脑会胃下垂,难免思想臃肿,臃肿到他们无暇去欣赏文艺,所以,他们永远只能奔向下一个目标。他们喜欢的文艺,一定要是为世人所夸耀的文艺,一定要是符号化的文艺。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文艺青年”。因为很多人看到的“文艺青年”只是学到了那些虚构、虚幻、少众的表现形式,而没有那些纯粹和真实的内在,矫情,虚伪,形式化。
因为他们明明过的是和大家一模一样的生活,但又在试图用最廉价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他们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