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这要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辈说起,经历过战争、饥荒、文革的折磨,从精神、肉体、人格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对于世界的期待,大概只剩下活下去,好好养大子女的念头。
不过现在标榜自己是吃货好像成了一种风尚。很多人好像觉着说自己是吃货显得自己多可爱纯真一样。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一种打着自嘲卖萌旗帜的装疯卖傻。吃货他原来可是个贬义词啊。吃货一般都不会吃。能吃和会吃不是一个概念。
会吃的人是不会等着一盘菜上来先掏出手机照个十张八张po上各种社交网站最后菜终于凉了再吃的。因为他知道菜凉了就不好吃了。而吃货吃的是我这个吃货的名字。吃的是别人对他是个吃货的认可。估计吃货是全世界通用通吃的吧。也就不会困扰于「中国吃货多」这种问题了吧。
中国的吃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见识了这种博大精深,吃也最有话题,电影《食神》,电视剧《神厨》,厨师们一个个身怀绝技。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所以有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之说,老子也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其实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美食(只不过中国是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城市都有),这些美食就可以代表他们的文化甚至他们的民族,所以觉得“吃货”(食客)太多是理想和信仰的缺失的话,我反而觉得美食是理想和信仰的另外一种形式罢了。
因为中国的好吃的实在是特别的多了。中国有八大菜系,个个菜系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且向来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以,有美食有吃的动机再加上人多,吃货的诞生显然就容易的多了。
与之相比,国外的食物种类好像就没太多的讲究,汉堡牛排意面甜点,换来换去好像也就那几样,而中国光面食就多了去了,什么饺子面条馒头火烧,普普通通的面粉恨不能翻出花来。在加上那些加工过的凉皮凉面凉粉,滋味真的是特别的美了。而这还只是中国美食的一小部分,不然《舌尖上的中国》能拍这么多期嘛。
所以,有这么多的美食,何愁没有吃货呢。
中国人愿意在吃上下功夫啊,你是没见过有些国外家庭吃的都是些什么东西,食物能给人带来愉悦,为什么不能下功夫把这种愉悦放大并且共享呢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诗其中的人对吃的喜好追求就是比一般的要深,所以说中国她对于美食的追求,对于财富的理解都有着自己深刻的意义,所以说中国吃货特别多。
中国之所以被称作舌尖上的中国,是因为中国各个地区特有的美味小吃之类的很多,这就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们,如果你要环游中国的话,我相信你也会成功一名合格的“吃货”






